环评乱象,为何至今屡禁不止?
2014-04-01 10:57:49 来源:汉网
“环保部真正、最大的权力是环评。因为项目环评这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国家环保局(环保部前身)第一任局长、被誉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曲格平曾经这样表示。(4月1日 中国经济周刊)

环评,全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由专业机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防止的对策和措施。因此,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

近年来,在参与环评的整个“链条”中,建设单位、政府部门、环评机构均遭到质疑,其中,对环评机构不作为、乱作为的批评尤为集中。有的环评机构顺从业主的意愿,把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完全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作为第三方,理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环境问题,以便给广大民众和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多年来我国在环境评价中却一直处于乱象丛生状态。

从社会背景看,环评造假是政绩冲动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央早就提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是在有些地方GDP依然是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从制度设计看,现有环评制度的不足,也为滋生造假提供了温床。环评这个过滤器成了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反而通过环评穿上了合法的外衣。从环评流程看,环评程序不透明也是环评造假严重的原因之一。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不足,公众意见处理走过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较低。

环评乱象,为何至今屡禁不止?专业性强、隐秘度高,是环评造假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调整环评的流程,健全环评的机制,做好事前和事中的防范。关键的措施是推进环评的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另外,环评过程也应邀请民众代表、媒体、第三方环评机构等参与,充分披露信息,听取各方意见,重要的建设项目则要召开听证会。环评能在阳光下进行,能够让公众充分参与,就能够保证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宿田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