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款短视频平台黄软件黑名单曝光
近期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公布了18款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短视频与直播类应用程序,这些软件因涉嫌传播不良内容、违规收集未成年人信息等问题被列入禁用黑名单。该名单涵盖多个伪装成正常短视频平台的应用程序,其中部分软件甚至通过隐蔽的色情内容推送机制诱导用户点击,对青少年网络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黑名单软件的主要特征与危害
被列入禁用的18款软件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们通常以“极速版”“破解版”为名吸引下载,实则内置大量隐蔽的色情广告与不良内容推送模块;其次,这些软件多数未设置有效的年龄验证机制,未成年人可轻易注册浏览;最后,部分应用还存在违规获取用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的行为。专家指出,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络成瘾、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家长必备的5大安全防护措施
1. 设备端安装专业防护软件:建议在手机、平板等设备安装具备内容过滤功能的安全软件,如“青少年模式”“守护天使”等应用,可有效屏蔽不良信息。
2. 启用系统级家长控制:iOS与Android系统均自带家长控制功能,可限制应用安装权限、设置使用时间并过滤不适宜内容。
3. 定期检查应用列表:每周查看孩子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特别注意名称带有“极速”“破解”“福利”等字样的软件。
4. 开启网络运营商防护:移动、联通、电信均提供家庭网络安全服务,可屏蔽不良网站并监控设备网络活动。
5. 建立亲子沟通机制: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教育其识别不良信息并告知举报途径。
如何识别伪装成正规应用的违规软件
违规软件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伪装:使用与正规应用相似的图标和名称(如“抖音乐”“快掌视频”);在第三方应用市场或网盘渠道分发;以“免费会员”“无限金币”为噱头诱导下载。家长应教导孩子仅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并注意查看应用详情页的开发者信息、用户评价及权限申请列表。
遇到不良内容的应急处理方案
若发现孩子已接触不良内容,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保存证据并进行举报(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其次联系平台要求删除内容;同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产生羞耻或恐惧情绪。建议定期使用“阳光守护”“护苗行动”等专业工具扫描设备,彻底清理残留的不良信息。
构建长效防护机制的建议
除了技术防护手段,更需要建立家庭网络使用规范:制定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表;将电脑等设备放置在公共区域;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网络安全讲座。同时关注国家网信办每月发布的《违法违规APP通报》,及时更新防护黑名单。建议家长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监控校园周边的网络使用环境。
网络环境治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若发现任何涉嫌违规的短视频应用,请立即通过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www.12377.cn)或拨打举报热线进行反映。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是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