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商标抢注潮:一场商业嗅觉的集体狂欢
近期,随着“挖呀挖”儿歌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爆火,一场围绕该热词的商标抢注大战悄然拉开帷幕。天眼查数据显示,仅5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内就有超过20家名称中包含“挖呀挖”字样的企业注册成立,注册地遍布湖北、上海、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注册资本从1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这场突如其来的企业注册潮,折射出当前商业环境下企业对流量热点的敏锐嗅觉和快速反应能力。
商标布局背后的商业逻辑
在这些新注册的公司中,经营范围涵盖了教育咨询、文化传播、电子商务、服装服饰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公司在注册成立后立即提交了“挖呀挖”相关商标的注册申请,类别涉及第41类(教育娱乐)、第35类(广告销售)、第25类(服装鞋帽)等核心类别。这种“公司注册+商标申请”的组合打法,显示出申请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热点商标保护策略。
商标抢注的法律风险与争议
尽管商标抢注行为在法律层面并未被完全禁止,但这种行为始终伴随着争议。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这意味着,如果原创作人或机构能够证明“挖呀挖”已在相关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这些抢注商标很可能面临被宣告无效的风险。
热点流量的商业变现困境
尽管多家公司火速完成了商标布局,但热点流量的商业变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网络热点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挖呀挖”的热度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其次,儿歌内容本身存在创作门槛较低、易于模仿的特点,这导致后续的商业开发难以形成有效的壁垒。更重要的是,过度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引发公众的反感,反而加速热度的消退。
企业商标战略的理性思考
从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角度看,追逐热点进行商标注册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基础上。专业的商标战略应当与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相结合,而非单纯追逐短期流量。建议企业在进行商标布局时,进行全面的商标检索和风险评估,避免陷入“重注册、轻使用”的误区,真正发挥商标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结语:热度之外更需冷思考
“挖呀挖”商标抢注潮反映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但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品牌战略上的短视行为。商标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实际使用和市场检验来体现,而非仅仅依靠注册行为本身。在热度消退之后,这些新注册的“挖呀挖”公司能否真正实现商业价值,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