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3次就医:77岁重度骨质疏松老人与骨折的拉锯战
2025-08-13 15:50:53 来源:

在顺德和平外科医院骨科二区的病房里,77岁的何阿姨(化名)正躺在病床上,她的腰背因反复的疼痛微微蜷缩。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因骨折问题入院治疗了。相信她的经历,也是无数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艰辛治疗路程的缩影,同时这也是一份关于骨骼健康的警示。

image.png

曲折求医:反复骨折与微创手术的博弈

4月15日,何阿姨因“反复腰痛1个月”入院,诊断结果显示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两天后,医院为她实施了S1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通过微创手术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以稳定脊柱、缓解疼痛。术后摄片显示骨水泥填充成功,李奶奶的疼痛感一度减轻,便回家修养。

然而,两个月后的6月7日,腰背酸胀痛再次袭来,伴随全身多处牵扯痛,腰椎活动受限。复查时,医生发现她腰部及双侧季肋区触压疼痛明显,虽双下肢功能正常,但骨折后的慢性疼痛仍如影随形。7月31日,第三次入院时,影像报告更显示骶3-5椎体前缘皱褶、L3/4至L5/S1椎间盘变性膨出,椎管狭窄、硬脊膜囊受压……“重度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背后,是患者与骨折反复抗争的漫长历程。这也意味着,在骨质疏松的持续影响下,她的脊柱退变仍在进展,新的损伤风险时刻存在。

image.png

一次次的疼痛、反复的就诊、不断调整的治疗方案,何阿姨的求医路充满了曲折。即便接受了微创术后,她仍需面对骨质疏松带来的持续困扰——这正是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的常态:骨折可能愈合,但骨量的流失若得不到控制,新的疼痛和损伤便会接踵而至。

治疗困境:骨水泥微创并非终点

“抗骨质疏松是持久战”骨二区主任张哉炯指出,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绝非“一次手术就能解决”。何阿姨的经历正是典型案例:骨水泥成形术虽能快速稳定骨折椎体,但无法逆转骨质疏松的根本问题。

image.png

成形骨水泥取用

患者需长期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药物干预、营养补充(钙与蛋白质)、规律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等。然而,这些“基础治疗”往往被患者忽视——何阿姨出院后因活动受限未能坚持康复训练,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加上高龄骨量自然流失,导致骨折风险持续存在,疼痛反复...

“骨水泥只是‘临时支架’,真正的康复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对抗骨质疏松。”张哉炯主任坦言,许多高龄患者误认为手术成功后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实则骨质疏松如“隐形蛀虫”,需通过持续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才能延缓骨量流失,预防再骨折。

image.png

而何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在骨科临床中,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患者:他们往往在骨折后才意识到骨质疏松的严重性,却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我们不仅要‘修好骨头’,更要学会如何‘养护骨头’。”

腰腿痛是老人的正常现象吗?非也!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高龄人群的腰腿痛应尽早检查骨密度,避免小骨折演变为复杂病变。

张哉炯.jpg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