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肖杨
实习生 徐靖豫
通讯员 孙梦嘉
穹顶之上,星河璀璨;讲台之下,未来已来。9月1日,华中师大一附中以一场独特的科学对话开启了新学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莅临该校学术报告厅,带来了一堂生动丰富、催人奋进的“开学第一课”。
问鼎苍穹院士分享“三条路”
在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中,李德仁院士分享了自己的“三条路”,从德国留学到学成归来决心报效祖国的留学之路、带领团队专注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并取得不菲成绩的科研创新之路和接下来准备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空天信息科技实力的未来之路。
李德仁院士早年在波恩大学创立“李德仁方法”,以斯图加特大学历史最高分斩获博士学位……这些海外求学经历铸就了扎实的学术根基,更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
“国家和人民培养你多年,你得像头牛回来,为国家和人民多挤奶。”他回忆起自己在德国波恩大学深造的时光,毕业之际他毅然决然听从夫人的建议,回到祖国投身于我国的遥感测绘科研事业。李德仁院士的科技报国创新之路自此开启,从1988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工作会提出的“跨越、创新、改革”六字方针而研发出国产地理信息软件GeoStar,在他的贡献下,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提供数字地球服务的国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随后,三S集成与智能驾驶成果、“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资源三号卫星和珞珈系列科学卫星成功发射等,一系列的潜心研究成果不仅给李德仁院士带来了国内外的奖项和荣誉,更是极大增强了我国在空天信息技术领域的硬实力。
尤为可贵的是,李德仁院士始终以科技力量守护文明根脉: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让敦煌壁画、故宫文物在虚拟世界永续传承;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林草监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主导发射珞珈系列科学卫星,持续强化我国空天信息战略优势。
谈及未来,李德仁院士表示,到2030年要建成空天信息全球实时智能监测网OSE(东方慧眼星座),为中国和世界服务。要实现软件定义的通导遥一体化智能多模卫星网格摄影测量与遥感,同时力争建设空天信息国家实验室,为我国打造空天信息领域万亿元产业链,服务于2049年中国空天信息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发展目标。
报告尾声,李德仁院士分享了一幅由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亲笔写下的题词作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他寄语师生,要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到老;全国高校的各类人才,要积极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李德仁院士报告深入浅出,华师一附中学子听得十分认真,时而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激烈的掌声。
薪火相传学子备受鼓舞
听完讲座,学生们纷纷感到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能落实到生活中去。”高一(4)班的万方泽同学表示,自己想从事理科方面的工作,以前他对科学家的职业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听了李院士的讲座,让他明白了真正的科学研究是怎么从理论转化成技术,最后转化成应用。“特别是各个学科之间也是交叉融合,李院士强调中国人的能力、勤劳、知识是不输于别人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上要有自信,能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世界技术发展。”万方泽说。“今天我更了解了遥感技术,原来这也是强国的力量之源。李院士这么多年一直鞠躬尽瘁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自己作为后辈, 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回馈社会。”高一(5)班的何梓豪同学表示。
“开学第一课”尾声,李德仁院士接过徐惠校长聘书,任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荣誉院长。徐惠校长表示,站在新学期起点,向同学们发出三重召唤:要做“敢问天”的思考者,院士用一生证明:科学突破始于“颠覆常识之问”;要做“勤动手”的践行者,在创造中织就宽广的认知经纬,走出属于自己的广阔人生;要做“传薪火”的担当者。以李德仁院士为楷模,接续星火、勇担使命,以创新精神照亮前行道路,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