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普洱9月4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新学期伊始,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训室内,大二学生申一泽正专注地盯着电子秤上数字,小心控制着水流速度――这是他新学期《咖啡调配学》的第一堂实操课。作为全国首个咖啡专业的“开山弟子”,他和同学们在这个秋天,正式从理论基础走向了咖啡技艺深耕。
新专业应运而生,“开山弟子”叩响“咖门”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一全新专业的设立,并非一时兴起。云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占全国咖啡总产量的98%以上,普洱更是云南咖啡的主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蓬勃增长和云南咖啡产业走向精深加工、品牌化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缺口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初,云南农业大学获批开设“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开办咖啡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
成熟待采摘的咖啡豆(央广网记者 赵贝贝 摄)
来自河北邢台的申一泽,正是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98名新生之一。谈起咖啡,他总会露出腼腆又兴奋的笑容。几年前,他还是个只知道速溶咖啡味道的高中生,如今却成了全国首个咖啡本科专业的“开山弟子”,一步步走进咖啡的科学世界。
回想起填报志愿时,这个看似“不寻常”的专业一下就吸引住了申一泽的注意。他笑着说:“上高中时,因为学习压力大,经常会买速溶咖啡或者挂耳咖啡喝了提神,慢慢地就对咖啡产生了兴趣。”出于对咖啡文化的好奇以及对行业前景的看好,他果断将咖啡工程与科学专业填进了报考志愿内。刚入学时,家人和朋友们都打趣他“是不是以后要做咖啡师或开咖啡馆”,但他自己清楚,这个专业远不止冲煮这么简单。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陈世伟介绍,该专业课程体系贯穿咖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种植、初加工,到烘焙、萃取、品控,乃至机械设备与产品研发。大一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学生需完成基础化学、物理、生物和高等数学等课程;进入大二,则陆续开设《咖啡调配学》《咖啡工程原理》《咖啡蕴藏学》等核心专业课程,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此外,学生还可以选修咖啡种植、风味化学、市场品牌等拓展类课程。“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冲出一杯好咖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能够从事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甚至装备设计等方面的工作。”陈世伟说道。
从理论到田间,从杯中以窥天下
回顾大一的学习,申一泽和同学们曾对基础通识课程感到些许迷茫。陈世伟也坦言:“因为是第一届,到底该怎样教、教成什么样,我们也有些忐忑。”然而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核心专业课程的陆续开设让学生们逐渐找到了方向。《咖啡调配学》《咖啡工程原理》等课程让理论学习落地为实践操作,为大家打开了真正的“咖啡世界”。
“以前经常在咖啡店里看咖啡师操作,现在自己上手,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特别新奇。虽然在水粉比,水流速度控制等方面”申一泽笑着说,这学期,他们将系统学习咖啡饮品知识、经典饮品的制作,以及手冲滤杯、摩卡壶、冰滴壶等多种咖啡器具的使用方法。
除了课堂学习,“双手沾泥”的实践经历同样是专业培养的重要一环。在大一期间,申一泽就和同学们多次前往普洱的咖啡种植基地观察学习。“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才真正了解到咖啡树需要定期修剪,咖啡果必须人工根据成熟度逐一采摘。”他说道。
课堂之外,学校的咖啡爱好者协会也成为了学生们拓展兴趣、锻炼技能的另一片天地。这个从最初不足十人的兴趣小组,已发展成数百人规模的正式社团,成为学生之间品鉴交流、技能训练的平台。
作为社团理事,申一泽经常组织大家搜集不同产地的咖啡豆,一起品鉴风味。“要让云南咖啡更好,先得明白什么才是一杯好咖啡。只喝本地的,可能难以判断品质高低,所以我常去不同咖啡馆,也会参加咖啡展,去感受世界各地咖啡豆的风味和标准。”
以青春研磨未来,为产业萃取新香
对于未来,申一泽目标非常明确:他不仅要进入咖啡行业,更希望投身咖啡机械的设计与研发,甚至有一天能代表学校、代表云南,站上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咖啡赛事舞台。他说:“我希望不只是做一个喝咖啡的人,更要成为一个懂咖啡、创造咖啡的人。”
随着新学期专业课的深入,“开山弟子”正在完成从咖啡爱好者到咖啡从业者的身份转变。他们的成长路径,恰如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杯精品咖啡的旅程――既要双手沾泥的踏实,也要杯中见艺的精致,更需要理论与实践恰到好处地结合。
“咖啡是云南的特色产业,简单来说,我们要培养的咖啡人才是懂种植、会加工、能经营,在咖啡全产业链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复合型人才。”陈世伟说道。
令他欣慰的是,进入大二的学生们的状态明显变得不同:“同学们今年和去年相比完全不一样了,像喝了咖啡一样,更精神,也更专注了。”在这个全国首创的咖啡专业中,这群年轻人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梦想,更连接着云南咖啡产业从“一粒种子”到“一杯好咖啡”的全链条未来。他们正用每一份专注与热爱,为中国咖啡的故事,研磨出新的风味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