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向“深水区”挺进。
近年来,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建院”)为主动适配住建行业转型升级要求,服务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以需定培、以需定建,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专业链与产业链
深度契合
行业服务力进一步提升。聚焦城市更新培育新兴专业,聚焦“好房子”建设升级传统专业,聚焦建筑业转型布局前沿专业,建成“智能建造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契合。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岗位标准无缝衔接。教师主动走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行业实际问题,面向建筑行业年培训超2万人次,赋能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支撑行业更有力。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中建壹品汉韵公馆项目等2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国首个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实训基地,学生实操能力与岗位适配度得到有效提升。积极推进“工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四境课堂”改革案例,入选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果展,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住建经验”。近两年学生共获国家级、省级赛事荣誉203项,800余人次在技能竞赛中受益,20余人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精准育人赋能高质量就业与招生,学生“上手快、留得住、能发展”,形成“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招生吸引力”的正向循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3+2”专本联合培养、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火爆出圈,社会认可度与学校美誉度持续攀升。
“一院一策”
经验辐射全校
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停转增改”,构建“传统专业升级+新兴专业布局+特色方向拓展”体系。停招建筑经济管理等产业适配不足专业,增设智慧城市管理等新兴交叉专业,与SMART平台创新开设城市运营等专业方向,推动专业集群迭代升级。重点打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专业,融入BIM技术、城市生命线工程等新模块,推动市政工程等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
优化培养方案。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导向,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校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中建三局等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常态化开展院士科普进校园、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名师名家报告会等活动,邀请16家行业协会来校研讨,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与龙头企业共建盛隆现场工程师学院等,打造“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智能建造等专业试点“一院一策”改革,将试点经验辐射至全校专业,构建从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项目实战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闭环培养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通用、核心、拓展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通用层面,打造特色思政课,开发《人工智能基础》等前沿通识课,聚焦价值引领与基础素养;核心层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核心课,提升专业课实践学时占比,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拓展层面,跨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注重综合素质拓展,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撑。
重构人才
培养体系
加速重塑重构,更好培养住建行业实用型人才。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跟行业转型升级,系统推进二级学院更名,坚持“以群建院”,将专业群精准嵌入产业链,实现学院定位与产业领域精准对应。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荆楚营建”培训基地,建立动态迭代机制,把课堂搬进项目现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为住建行业持续输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加强产教融合,更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强绿色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城市运营学院等实体化平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重点培育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紧缺人才。建设湖北绿色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智能建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落实“楚天英才计划”培育行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拔尖人才团队,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
加大内部治理,更好激活学校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化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强化对教育教学实绩的激励,充分激发教职工内生动力。修订标志性成果管理办法,将横向课题到账经费、专利转化收益、行业标准制定等纳入核心指标,加大教学改革奖励力度。加强教师改革能力建设,完善“引育留用”服务保障,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改革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改革认知与能力,推动教学改革落地见效。
文/李夏 岳晓瑞 邹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