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据了解,武汉市现有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共2965所,在校生达165.77万人,教职工15.38万人。近年来,全市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4名、“全国最美教师”3名以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9名,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脱颖而出,而他们身上都共同闪耀着一种力量——那就是对教育的无限热忱与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这样的老师,听听他们的故事。
吴鑫
从30台电脑到72万字专著
带领学生走向科创的世界舞台
吴鑫的人工智能课堂 受访者供图
从30台旧电脑到72万字专著,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吴鑫用21年时间,将一间简陋机房打造成孕育无数科创梦想的“星空创客空间”。他带学生从校园走向世界,用智慧与热情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小飞机器人为什么能回答‘今天天气怎么样’?”在武汉市人工智能优质课竞赛现场,吴鑫刚演完即兴小品,孩子们的小手就齐刷刷举起。这堂《DIY我的聊天机器人》背后,是他二十一年“智趣融合”的沉淀——用生活化的问题和活泼的形式,让代码变成看得见的动作。
2019年,天津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总决赛现场,当裁判宣布“光谷一小获虚拟机器人编程金牌”时,他身边的6个孩子相拥而泣。这支首次出征国际赛场的队伍,最终斩获2金1银3铜。而荣耀的背后,是2016年那间只有30台旧电脑的教室。没有经费,他自掏腰包买器材;缺乏教材,他深夜边教边写,最终完成的《小创客玩转开源机器人》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重印10余次,影响全国。
他常对学生说:“提问题比找答案更重要!”曾有一个叫陈严俊的学生,因编程屡屡出错想放弃比赛。吴鑫陪他坐在电脑前,逐行分析算法,模拟对战上百次。“你看这代码,错一次就多一种解法,怕什么?”最终,他们拿下了全国一等奖。
如今,那个曾经皱眉思索的少年已赴美深造,却仍给吴老师发来微信:“我准备去加州读博…之后争取回到上海交大!”二十一年来,吴老师带出的学生中有54人获国家级奖项,155人获省级奖,更多人像陈严俊一样,带着科创报国的理想走向更远的天地。
从6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到国际领奖台,从30台旧电脑到72万字专著,吴鑫用二十一年光阴证明:教育,是一个柔软改变的过程。而每一个被点亮的孩子,终将光芒万丈。
柯希湖
从内蒙古草原到武汉校园
300份手写讲义点燃“数学星河”
柯希湖与学生在竞赛获奖后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从内蒙古草原到武汉校园,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柯希湖十四年来用300多份手写讲义,点燃了无数学子的数学梦想。他总说:“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是生活的密码。”
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啥是集合?说‘个子高的人’不算,但说‘1米75以上的人’就算!”他擅长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讲解抽象概念。讲立体几何时,他让学生改编《西游记》: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直线”,猪八戒的肚子是“旋转体”。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却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
2023年青教赛国赛决赛中,他抽到“等比数列”课题,当即讲述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他一边推导公式,一边让粉笔在黑板上“跳舞”:“向前错一位行吗?向后错两位呢?”评委们频频点头,最终他斩获佳绩。
他的讲台堆满自制教具:矿泉水瓶剪成的量筒、硬纸板折成的三棱锥、乐高拼出的函数图像。学生郑同学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柯老师递来一本写满批注的《高等数学》:“你总爱找更简洁的解法,试试这个?”此后两年,科技楼五楼的“数学实验室”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那里有电脑、白板,甚至一张行军床。
如今,他的学生张嘉伟也成为一名教师,从内蒙古来信说:“我现在也像您当年那样家访,雪再大也觉得暖。”柯老师的书架上有个铁盒子,装满了来自全国的信件。有的学生说“数学小天地还在”,山区老师感谢“线上指导打开了思路”。
十四年来,他办公桌上的讲义越堆越厚,扉页上始终写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些星火。”那些被点燃的星火,正化作璀璨星河,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李雪梅
抽屉里藏了个“爱心能量站”
育人心法是先做学生的“学生”
李雪梅和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在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李雪梅老师的办公桌抽屉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能量站”,里面常备着面包、牛奶和糖果。“李老师,我早上没吃早饭,有点头晕……”一次早读课时,一名学生小声求助。她立即取出食物递过去:“快吃点,别低血糖了。”
在李雪梅的育人笔记里,没有“标准款”学生,只有一个个各有光芒的“唯一”。“小然的温和教会我平和,小钦的细致提醒我严谨……”她常说:“做老师,得先做学生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从教二十余年,李雪梅始终坚信“教育是用爱唤醒爱”。她在班级后墙设立“星光榜”,除了“学习标兵”,还有“运动健将”“诚信正直奖”等,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到。一位因获奖而激动的学生家长眼含热泪地说:“李老师,是您让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被忽略的光芒!”
“每学期和每个孩子至少两次深度谈心”是李雪梅给自己定的“硬规矩”。2025届毕业生李宇轩升入高中后因适应困难,打电话向她求助。她在电话中温柔鼓励:“新跑道刚开始可以慢一些,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这样的陪伴让她成为学生心中最安全的“心灵港湾”。
在她的语文课上,“自由讨论”是常见场景。她会抛出核心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原来语文课不是死记硬背,还能这么有意思!”学生们感慨道。她还组织了班级辩论赛,2025届毕业生李宇轩回忆:“李老师引导我梳理思路,提醒我'抓住对方核心漏洞',让我学会了清晰表达。”
“家校一条心,才能养好一棵树。”家访,更是李雪梅从教二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必修课”。学生汪珈葆的妈妈深有体会:“孩子学习效率不高,还总带着畏难情绪,李老师就和我们家长联动想办法。从初三到中考前,不管多晚,我通过QQ反馈孩子的复习情况,她总是逐一认真回复。”这份不放弃的守护,让原本成绩中等的汪珈葆成为以“黑马”之姿冲进前列。
二十载春秋流转,李雪梅用爱与智慧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正如她在育人笔记中所写:“我想做的,是让他们带着在班里收获的爱、勇气和智慧,自信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光之梦”教学团队
把生产线“搬”进教室
用焊枪点燃千个技能梦
李川和周仕林老师指导的学生获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 受访者供图
晚上十点,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实训楼依然亮着灯。“00后”教师曹博正手把手教学生焊接电路板,锡丝熔化的微光映在他脸上——这位曾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年轻教师,如今像极了当年带他的周仕林教练。
这里是“光之梦”教学团队的主场。十余年来,这束光在光谷照亮了数千个孩子的技能梦。团队引领人李川常说:“我们教的是技能,传的是信念。”
59岁的胡峥至今坚守教学一线,她办公室有一把磨损的椅子——那是学生们轮流坐过的地方。她用亲手焊出的每个焊点做示范,让青年教师读懂何为工匠精神。许一帆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学生的特点:谁怕焊锡烫,他就准备防烫手套;谁认不清电阻色环,他就画成彩色卡片。
“职业教育的教室,不该只在四堵墙里。”2018年,团队把企业生产线“搬”进实训楼。企业工程师一句话让团队铭记至今:“参数差0.1毫米,就是批量报废的开始。”此后,团队与32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曹博正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2018年,周仕林老师给他两本专业书,“连大年三十那天都没断过做题”。2020年,曹博因看不懂英文手册而比赛失利。团队带着英语老师给他补专业词汇,程娟翻译英文技术文档,周仕林每天陪他模拟到深夜。“实训楼的灯总比别处亮一小时。”正是这束光,让他在2024年里昂世赛上夺冠。
如今,学生彭笑康因电路难题沮丧时,曹博翻开自己的旧笔记本:“我当年焊坏的电路板,能铺满这张桌子。”现在的彭笑康两获国赛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团队制定3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中小企业培训超2000人次。在光谷,毕业生活跃在知名企业生产线上,有的岗位甚至以毕业生名字命名;学生张勇创办的科技公司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久前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电子电器与集成电路赛道(中职组)比赛中,该校学子组成的团队斩获金奖。 文/国倩 邹永宁 涂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