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职大“热血”老师潘朝旺72次献血传播师者仁心
2025-09-10 23: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翁燕 何建华

在鄂州职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课堂上,他是学生们敬爱的药学专业老师;生活中,他是妻子眼中体贴的丈夫、儿子心中伟岸的父亲;社会上,他是无偿献血事业的坚定践行者。他就是我校医学院教师潘朝旺,一个用热血传递大爱、用行动诠释文明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潘朝旺看似平凡的三口之家,用二十余年的相濡以沫书写着家庭的温暖,用超过35000毫升的献血量诠释着人间大爱,用三尺讲台上的坚守践行着教育者的初心。

热血传承:从“红色存折”到生命接力

在潘朝旺家中,珍藏着三本鲜红的献血证。这些证书不仅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更见证着一段段感人的生命礼赞。

潘朝旺与无偿献血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路遇。多年前,他在街头邂逅了一辆献血车。作为药学专业科班出身、又有临床医疗工作经历的他,深知献血无损健康的医学原理,更明白血液资源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意义。“健康成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全身血量的5%-10%,不仅不会影响健康,反而能促进新陈代谢。”专业知识让他毫不犹豫地挽起了袖子。

但真正让潘朝旺将献血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的,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家庭健康危机。那年,妻子董志群因手术需要输血,按照无偿献血“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政策,作为献血者的家属,董志群享受了免费用血权益。这一刻,潘朝旺深切体会到那份“红色存折”的价值,也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有了更深刻理解。

从此,献血成为潘朝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初每年只能进行两次的全血献血,到后来的成分血献血,他的献血频率越来越高,创下单年献血10次的个人纪录。14年来,他累计献血72次,总量达26700毫升,相当于5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

“看着血液在管路里循环,更能感受到生命的联结。”潘朝旺这样描述他的献血感受。为了保证血液质量,他长年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即使工作再忙,只要接到献血通知,就会准时出现在血站。

在潘朝旺的影响下,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妻子董志群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2013年,他陪着忐忑的妻子走进献血车,完成了她的首次300毫升全血采集。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如今已累计献血40次,献血量达8500毫升。“刚开始确实有点害怕,但想到自己的血能救人一命,就什么都不怕了。”董志群说。

2023年暑假,这个“热血之家”迎来了特殊时刻——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潘尚铠在父母陪同下,完成了人生的首次献血。当鲜红的血液从年轻的身体流出时,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热血接力”就此完成。这不仅是一种爱心的传承,更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师者仁心:三尺讲台上的初心坚守

工作中,潘朝旺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中。

“因材施教如同对症下药”是潘朝旺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他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练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研究课题。

“潘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总是能把复杂的药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学生们的一致评价。2018年至2021年在担任药学专业教研室主任期间,他带领团队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其中,2018级药学专业(3+2专本联合培养)学生张文龙通过深造,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药科大学硕士,成为专业育人的典范案例。

潘朝旺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深度参与了省级特色专业——药学专业的创建工作,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建议。特别是在课程创新方面,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参与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药理学》,将学科前沿知识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平台。

在科研工作方面,潘朝旺同样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牵头或参与完成10余项地厅级科研项目。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7篇,展现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从热血奉献到家风传承,从家庭责任到教育使命,潘朝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传递着人间温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湖北省“无偿献血优秀家庭”、“荆楚最美家庭”、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这些接踵而至的荣誉在他看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像一股清流,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演绎着文明家庭的真谛。潘朝旺和他家人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