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来井冈山也不怕“听不懂”了!华师团队开发智慧导览系统,15国语言随问随答
2025-09-15 12:5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唐诗吟 李逸飞 欧阳嘉蕙

新学期伊始,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们交出了一份特殊的“暑期作业”。

在2025年“井冈情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中,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E语红途 智导井冈”实践队经过50天集中开发与9天井冈山实地调研,成功研发出“多语种智慧导览系统”。团队以5.8万余行代码凝聚青春智慧,致力于突破语言壁垒,让井冈山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实践队通过多维红色教学深化认知,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在《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课堂中,队员们系统梳理井冈山革命历程;革命后代“英雄是让光照到更多人身上的人”的家风分享,让团队意识到多语种传播是打破语言边界的关键;通过三湾改编情景教学,队员在协作中体会到“凝聚合力”的重要性;在编草鞋、瞻仰烈士陵园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悟“纪律”与“信仰”的精神内涵,进而思考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不仅需要搭建语言互通的“桥梁”,更要架起精神共鸣的“纽带”。

实践队家风课后采访

实践队深入红色旧址与乡村,在沉浸式探访中感知历史与时代的交融。他们走进茅坪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于煤油灯影中读懂“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实践智慧;通过“红军的一天”体验活动,从急行军的汗水里品出坚韧,在红军餐的烟火中触到初心,自黄洋界的回响里汲取力量。这些鲜活场景,最终成为系统中“有温度的历史素材”。

在神山村走访时,实践队调研农户、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村妇女主任黄娜介绍:“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负责运营销售、年底给农户分红,村里协调土地、提供场地,还优先请村民务工。”村民脸上的笑容,让队员们感受到老区“换新颜”不仅是产业兴旺的缩影,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传承。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红军扁担的压痕、旧军帽的补丁、草鞋的绳结——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注脚,不仅为系统内容严格把关,也更坚定了队员们“翻译术语无偏差”的严谨初心。

从“课堂研学”感悟革命信仰,到“实地调研”触摸乡村温度,计算机专业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承既需情感共鸣,更需技术赋能。作为青年学子,他们决心发挥专业所长,以数字技术搭建红色文化传播的桥梁。

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实践队全力研发“多语种智慧导览系统”,以技术践行红色传承责任。技术团队集中突破系统开发难题:攻克多语种翻译与语音合成技术,覆盖中、英、俄等15种语言,让红色历史“可听可懂”;开发用户画像算法与实时导航,提供个性化游览路径;搭建多语种AI助手,实现历史疑问“随问随答”。

“写代码不是单纯的技术活,是用专业为红色文化‘搭梯子’,让更多人读懂井冈山的故事。”技术队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初心。

目前,该系统已完成核心功能开发,具备多场景应用能力,可支撑日常导览、学生研学实践、红色培训班数字化教学,更能成为国际友人理解井冈山精神的“语言帮手”,助力红色文化“走出去”,为后续实际落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