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邹浩
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建筑设计学院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理念,秉持“促进学生成长”宗旨,通过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以美育为抓手,倾力打造集思想高度、艺术特色、丰富功能于一体的建院特色“一站式”学生社区。
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强化阵地建设,提升育人高度
学院党总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学生社区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载体,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着力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为党建前沿阵地,致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建设功能型团支部,开展一系列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思政品牌活动。
一是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三亮行动”党建品牌。统筹社区学生党员特长,优选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头能力的学生党员设立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创先争优。
二是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型团支部建设。围绕学院80余个团支部,组织团学骨干深入社区宣讲学习理论知识,组织团员和青年广泛开展研讨会、理论宣讲,切实推动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发展。
三是组织“一站式”学生社区红色主题活动。我院立足专业特色,创新打造“青春之歌1977”红色剧本杀“红歌知多少”“床头微党课”等主题活动,构建起“体验-服务-浸润”的立体化党史学习教育体系,真正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四是坚持思政力量扎根一线。学院着力推动思政工作力量下沉学生社区,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常态化驻楼工作机制。辅导员队伍坚持“与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工作理念,通过定期值班、走访宿舍、参与活动等方式,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
营造社区艺术氛围,优化物理空间,增强育人张力
学院从学生社区布局实际出发,跳出物理空间局限,致力以亮眼的外观设计、艺术化的内部装修、集成式的综合服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巧妙嵌入学生社区各空间。
一是优化功能,多元化空间改造。科学规划并完成阅读区、学习区、展示区、运动区、休闲区等五大功能区改造,高标准建设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室等专业服务场所,精心打造“筑梦长廊”特色文化展示空间,致力打造学生社区服务地标。
二是打造“一站式”学生阅读中心。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图书馆,在学生公寓建筑群中打造思政教育新高地,建设实践阵地,设置共享阅读角、师生互动沙龙室、事迹展等,引导学生在勤学善读、文化浸润中厚植科研报国情怀。营造引领师生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浓厚氛围。
三是打造生涯教育指导与就业创业赛事孵化基地。社区内设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的“一对一”生涯咨询与指导室,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重点赛事进行赛前指导与专项提升,打造“校企洽谈”等就业功能区,使社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延展。
四是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文艺实践创新基地。依托学校社团、图书馆文化资源,延展社区空间,打造集阅读、体验、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文艺实践创新基地,将优质的讲座活动与艺术元素相结合,不断营造美育育人的社区文化氛围。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育人质效
学院积极健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设置四导师制——学业导师、成长导师、行业导师和朋辈导师,构建包括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和配套制度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创新创业、生涯规划等,陪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深化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四级管理体系,整合学校领导、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宿舍网格员等人员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更加细致、更加精准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二是构建队伍入驻社区工作机制。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组织校领导讲授主题专题课堂、校院两级领导参加学生社区各类活动。学院建立“画说”思政工作室,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深度教育管理。
三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团总支学生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三通”工程,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团学工作新格局。鼓励学生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楼宇管理等事务中来。构建学生自治“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化平台建设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有广度的学生团体。
四是打造数字赋能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学院通过构建“健康监测可视化、才艺展示云端化、学习协作数字化”三大平台,实现从经验管理向数据决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打造更多特色数字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态。
发挥艺术专业优势,依托住建资源,彰显品牌特色
学院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构建育人共同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美学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专业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育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转变。
一是擦亮艺术疗愈项目品牌。学院牵头成立茶艺、园林和皮影戏等社团,重点打造艺术疗愈特色品牌,开展“美心赋能”艺术作品展、“光影筑梦”等专题活动和艺术疗愈团辅等系列活动。
二是打造社区品牌文化项目。积极开展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艺术活动,打造“筑梦”创意系列、“筑雅”传统系列和“筑乐”休闲系列活动。举办手绘、国画临摹、模型创作、电子竞技、传统文化体验和知识课堂等“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也展现了“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
三是开展“沉浸式”就业创业体验实践。依托全省住建系统资源,在学生社区举办高质量就业论坛,开展校企交流、校园宣讲,通过“一站式”社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欣赏学生专业作品,实现“沉浸式”选聘人才。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各方资源,完善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进一步落实工作队伍入驻学生社区,精准对接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想学习生活需求,开展富有建设院特色的社区育人活动,以更大担当和更强作为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