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湘中丘陵间,一场关乎国家“油瓶子”安全的技术革命正在这片土地扎实推进。
9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菜产业专家团工作交流会暨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培训会在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及全国19个油菜主产省的170余名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种植大户齐聚于此,围绕油菜产业单产提升共商对策、共破难题。
无人机飞播(央广网记者黄珂岚摄)
一场瞄准单产瓶颈的“田间课堂”
清晨8点,双峰县锁石镇大溢塘村的示范基地已机声隆隆。复式旋耕播种机、无人机飞播、毯状苗移栽机、低损联合收割机接连下地演示,专家现场讲解品种特性与技术要点。这场“田间现场课”,直面当前油菜生产中的两大痛点:单产水平不高、机收损失率大。
“我国油菜平均单产仅142公斤/亩,部分产区仅113公斤,而湖北、四川已达140~150公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油料处负责人指出,“尤其在南方丘陵区,机械化率低、茬口衔接难,成为制约单产提升的关键瓶颈。”双峰作为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湖南省油料生产大县,常年油菜种植面积超20万亩,2025年夏收油菜单产122公斤,虽较去年提升8公斤,但仍低于全国优势产区。
“我们农机装备基础好,但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率仍不高,特别是机收环节损失率偏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现阶段最需要的,是能够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覆盖油菜生产全链条的系统解决方案。”双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黄珂岚摄)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难题
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推广处处长张银定强调,单产提升需“一县一策”,拒绝“一刀切”。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产业专家团将重点从“扩面积、提单产、破瓶颈、增效益”四个维度持续发力。具体而言,即通过“一县一策”挖掘冬闲田潜力扩大种植面积;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提升单产;通过靶向攻关选育宜机收品种、研发轻简装备以破解生产成本瓶颈;最后通过链式发展,建设加工中心、推动农文旅融合来增加效益。
今年以来,双峰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深度合作,编制产业规划,试种富硒菜薹油菜,开发菜薹预制菜、菜籽油加工产品,并探索“稻稻油”“稻再油”等多茬轮作模式,从产业链各环节挖掘价值。专家团为此带来一整套组合方案:推广“中油杂501”“中油早1号”等宜机收、高油品种;集成毯状苗移栽、无人机飞播、绿色防控等技术;建设富硒菜薹基地、7D菜籽油加工厂,开发农文旅项目;引入科技特派员,培训职业农民。
观摩现场,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进行演示(央广网记者黄珂岚摄)
双峰县永丰街道种植大户贺练飞种植油菜已有11年,规模达到几百亩。在观摩现场,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能够开展耕栽一体化作业,很方便!”
作为规模化种植主体,贺练飞最关心的是技术和销售问题。“政府和专家团提供了技术培训和农机具补贴等支持,油菜籽价格也比较稳定,但销售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在拓展产业链方面,贺练飞也有所收获。“我参加过油菜花旅游项目,不仅对收入有帮助,也对乡村旅游有积极影响。”
会议期间,专家团同步发布《油菜产业“一县一策”服务指引》,提出在南方重点推广“稻-油”轮作、北方试验盐碱地种植,支持主产区建设产地加工中心,推动订单农业与农文旅融合。
会上,各方达成共识,要以双峰为样板,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全高效”模式,通过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开发和全价值链挖掘,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认为,以双峰为样板打造的这一模式,不仅为丘陵地区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路径,更将为筑牢国家食用油安全防线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娄底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将以油菜全产业链开发和功能食品谷打造为核心开展深度合作。双峰县人民政府与中油所已签订了两个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