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程威
“咱们多盯一会儿,出海的渔民就能踏实回家。”9月30日,湖北文理学院20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白若雪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将13年前海军班长在甲板上的这句话再次说出。当31岁的她讲述完自己从海军战士到央企职员,再重返校园成为研究生的成长故事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甲板上的夜岗,让“家国”有了温度
2012年,来自河北沧州的18岁姑娘白若雪如愿成为一名海军。刚登上护卫舰时,她对“家国”二字的分量毫无概念,直到一次值夜岗的经历,让这个词在她心中有了具体意义。
那夜,她和班长在甲板上核对航标数据,海风灌进衣领,冻得人直打哆嗦。“咱们多盯一会儿,出海的渔民就能踏实回家。”班长指着海面远处的零星灯火,轻声说出这句话。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让白若雪瞬间醒悟:“‘守护家国’从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无数个平凡夜里的站岗。”
在海军服役的5年里,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从一开始觉得“只有上前线才算实现当兵价值”,到后来在日复一日的站岗、训练中明白“守好一寸土、保障好每一次任务都是价值”,白若雪的军人意志在点滴中被打磨。2013年,她因表现突出获得优秀士兵嘉奖;2015年,又获评优秀士官,这些荣誉证书,成了她军旅生涯最珍贵的纪念。
新兵连的日子,是白若雪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难关”。入伍前,她笑称自己是家里的“妈宝”,体能差、身体素质一般,3公里跑步总是落在队伍最后。“每次跑步,同年兵和班长都会在我身边喊‘加油’,有人拉着我的胳膊陪我跑,有人在前面给我引路。”白若雪说,就是靠着这份鼓励,她每天坚持练,从跑不完3公里到能跟上大部队,从站军姿十分钟就腿软到能纹丝不动站满规定时间,从叠不好“豆腐块”被子到能把被角捏得方方正正,她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蜕变。
央企办公桌前,读懂“建设”的意义
2017年,白若雪脱下军装,入职一家央企,负责一线员工补贴申请工作。这份工作让她对“家国”有了新的理解——“建设家国”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让每一点小小的光亮,汇入祖国建设的星河。
工作中,一位干了二十多年的焊工师傅让她印象深刻。师傅的手指因常年握焊枪已有些变形,拿着补贴申请表时,反复向她确认:“姑娘,这补贴真能到手吗?”白若雪看着师傅忐忑的模样,主动帮他补全了所有证明材料。
当补贴到账时,师傅特地找到她,笑着说:“咱一辈子跟焊枪打交道,没想到国家还记着咱这些干活的人。”师傅的笑容,让白若雪更加坚定了“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服务家国”的信念。但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仅靠经验,不足以应对复杂现实”,重返校园、系统学习的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清晰。
凌晨五点的灯光,照亮重返校园路
“想看看我到底能达到人生中多高的高度,也想看看其他的人生之路是怎样的体验”“希望能强大自己的本领,真正为社会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抱着这样的初衷,白若雪决定跨考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她没有辞职,而是选择边工作边备考,用一年时间,在忙碌中挤出每一分学习时间。
白若雪的一天从凌晨5点开始,“5点多开始学,学到7:30出发去上班”,8点准时到岗;上班路上的半小时地铁,是她的“移动背单词时间”;中午若不累,就利用休息时间听政治课,累了则短暂午休;下班后,她直接回家投入专业学习,常常学到转钟。
即便有时工作很忙,她也未中断学习,总是在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后再为自己“充电”。备考的一年里,她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所有的时间都围绕着“学习”二字。跨考的难度远超想象,传播学经典理论成了白若雪备考路上的“拦路虎”。“一开始完全看不懂,不知道那些理论在说什么,特别迷茫。”好在她报了辅导班,辅导学姐给她推荐了很多学者著作,建议她结合著作和最新论文理解理论。
于是,她通过大量阅读经典著作攻克理论难关,“在学者们的思考中找到很多共鸣”,这段备考经历对她而言“是一种享受”“一种治愈”,也正因如此,即使备考时间紧张,她也没有感到焦虑和压力,更从未想过放弃。“考研的过程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知识,还有心态的成长。”她说。
2025年,白若雪成功考上湖北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开学那天,她站在开学典礼的讲台上,向全场师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从海军到央企,再到校园,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我希望以‘实践+理论’的融合之力,持续服务国家社会,延续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