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开展民族融合主题研学活动
2025-10-07 11:0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晏如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国庆期间,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组织高一、高二西藏生及优秀学生代表,在学工处主任刘巍、西藏部主任高婕的带领下,赴恩施州开展“民族瑰宝 —— 探秘土家非遗”主题研学活动。

师生们走进宣恩县伍家台的万亩茶园,参观彭家寨的吊脚楼群,在非遗体验与文化互动中拉近民族心灵距离,学习来凤县“共和国勋章”——张富清精神,让民族融合的种子在国庆假期的“行走课堂”中生根发芽。

品味贡茶文化

共享中华雅韵里的 “同心滋味”

“乾隆皇帝赐的‘皇恩宠锡’匾,就藏在这片茶园里!”9月 30日,宣恩伍家台茶文化研学营地内,高婕老师手持茶叶,向学生们讲述伍家台贡茶的百年历史。作为长期关注西藏生文化融入的教育者和历史学科教师,高婕老师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实践与传承。在活动中,她特意设计了“结对采茶”环节 ——两位同学搭配一起,在茶农指导下分辨“一芽一叶”,体验采茶的指尖功夫。

索朗措的采茶篮里,茶叶渐渐堆起。“刚开始总采错,后来刘睿同学耐心教我看叶脉,现在我也能采到合格的茶叶了!”索朗措笑着说。在后续的制茶课程中,师生围坐在炒茶锅旁,看着鲜叶在高温中蜷缩、散发香气,学生们感叹“炒茶比想象中累”,部分来自西藏的孩子们则分享“这让我想起家乡炒青稞的场景,都是靠双手创造出美味”。当一杯杯汤色青绿的贡茶端上桌时,各族学生举杯共品,茶香里飘着的是对中华传统技艺的共同热爱。

触摸红色记忆

共燃家国情怀里的 “同心星火”

在来凤县张富清事迹展览馆,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的一生缓缓铺陈在大家眼前。那一枚枚勋章、一件件旧物,见证着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卓越贡献。来自西藏的江永西卓同学看着老英雄年轻时的照片,眼神中满是崇敬:“张爷爷太伟大了,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国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大家做实事。”同学们认真聆听,用心感受着老英雄的家国情怀,红色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长。

随后,师生前往县民宗局摆手堂,体验摆手舞和地龙灯舞两项非遗文化。在摆手堂里,非遗传承人耐心地教大家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同学们跟着传承人,或摆臂,或踢腿,虽然一开始动作还有些生疏,但在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下,渐渐有了模样。来自西藏的嘎玛曲珍同学笑着说:“摆手舞的动作很有节奏感,跳起来很有意思,感觉能从中感受到土家同胞的热情。”地龙灯舞的学习同样充满乐趣。传承人舞动着地龙,那灵活的姿态仿佛真的地龙在眼前游动。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尝试模仿。大家相互配合,操控着地龙道具,尽管过程中难免出现小失误,但现场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氛围。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各族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民族融合的纽带更加紧密。

探秘土家建筑

赏中华美学里的 “同心智慧”

彭家寨号称“武陵山区土家聚落活化石”寨子里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堪称“无钉无铆、榫卯相连”的建筑奇迹。在《土家吊脚楼模型搭建》课程中,刘巍老师结合建筑细节讲解:“这木质结构里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就像各民族之间,无需‘钉子’固定,却能靠‘同心’凝聚成稳固的共同体。”

学生江永西卓与学生饶诗敏一组,从分辨榫卯构件到协作搭建模型,指尖的配合逐渐默契。“第一次见这样的房子,和家乡的藏式碉楼不一样,但都特别神奇!”江永西卓捧着共同完成的模型说,“搭的时候饶诗敏教我认‘穿斗结构’,我跟她讲家乡房子的石头工艺,原来不同民族的智慧能这么好地交流。” 课后,师生还一同探访古寨街巷,听土家老人讲述吊脚楼里的民俗故事,在青瓦木栏间感受“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内涵。

体验民俗温情

共绘中华生活里的 “同心画卷”

“捶糍粑要用力!大家一起喊号子!”节日的彭家寨营地内,《打糍粑》课程现场一片热闹。藏族学生嘎玛曲珍挽起袖子,和汉族学生一起抡起木槌,对着石臼里的熟糯米反复捶打。木槌起落间,糯米渐渐变得软糯,嘎玛曲珍擦了擦汗:“在家乡我们做糌粑,用的是石磨;这里做糍粑用木槌,虽然工具不一样,但大家一起动手的快乐是一样的!”

除了打糍粑,《土家苞谷粑粑制作》《古法蓝染》等课程,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蓝染课程从文化溯源到实践操作,学生们学习以蓝草为原料,通过浸染、氧化等工序制作出独特的青蓝色纹样,于是白色T恤就在学生手中逐渐变幻色彩和图案,传统匠人的智慧与现代审美在此交融。

结营仪式话初心

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同心根基”

研学活动在结营仪式中落下帷幕。仪式上,刘巍主任动情地说:“这次研学不是简单地‘看风景’,而是一次‘民族同心’的实践课。从吊脚楼的榫卯到茶园的茶香,从糍粑的软糯到篝火的温暖,我们看到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西藏生代表贡嘎曲措作为学生发言人,手里攥着研学期间制作的茶皂和吊脚楼模型:“这次宣恩之行,我不仅学到了土家文化,更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回到学校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汉族学生代表严博睿也表示:“和西藏同学一起研学,我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也明白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一起为祖国的未来努力。”

此次国庆研学,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以“探秘土家非遗”为载体,让民族融合教育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回程途中,高婕老师感言:“每一次民族文化的交流,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我们会继续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共同成长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