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着感觉走”到“编写操作法”,大国工匠的智慧转型进行时
2025-10-08 22:45: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宁波10月8日消息(记者 尚天宇)在宁波舟山港泊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舶,正满载2.4万多标准箱缓缓靠泊。桥吊司机竺士杰坐在远控操作室内,紧盯屏幕上的集装箱吊具动态,双手熟练地推动操纵杆。通过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他精准控制吊具稳稳落在集装箱上,完成一次次装卸作业。

“以前开桥吊,要爬40多米高,弯腰低头盯着脚下的吊具,非常辛苦。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操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司机的办公环境。”竺士杰笑着说。这位桥吊司机在宁波舟山港工作了近30年,不仅亲历了宁波舟山港从人工操作到智慧远控的变革,更成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

竺士杰(左一)正在教徒弟桥吊操作技巧(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竺士杰的成长轨迹与港口发展同频共振。2006年700万标箱、2008年1000万标箱、2016年2000万标箱,2021年3000万标箱……港口的每一次突破,竺士杰都历历在目。如今的他,也早已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也作为大国工匠系列丛书的第九本书出版发行。

但在初期,桥吊操作长期依赖老师傅“跟着感觉走”的经验,设备性能差异大、效率提升难。

在一次观察家中闹钟钟摆时,他灵光一闪:“吊具摆动和钟摆规律一样,为什么不能用减速匹配自然摆动呢?”经过一年多时间,他总结出“钟摆理论”操作法――通过减速匹配吊具回摆惯性,实现精准定位。这一方法让他的操作效率从传统每小时35箱提升至最高60箱,动作也更加简洁安全。

竺士杰正在操作远控桥吊(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如今,“竺士杰操作法”被全国推广,他出版了两本教材,培训超3000名司机,方法被全国多个港口采用。

随着远控技术普及,竺士杰主动转型,积极参与开发远控模拟系统,编写培训课程。在他看来,新时代技术工人需不断学习拥抱科技。“我们要去学习AI、5G这些先进技术,不断地融入到工作当中,这也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他牢记“发挥劳模作用、带出更多劳模”的嘱托,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浙江省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港口的快速发展,才有了个人的成长空间。每个人做好本职,就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贡献力量。”竺士杰说。

宁波舟山港航拍(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截至9月,宁波舟山港今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3000万标准箱,从徒手攀爬40米高桥吊到智慧远程操控,从“跟着感觉走”到编写“竺士杰操作法”,从一人提速到培养上万司机――竺士杰的发展和创新之路,正是宁波舟山港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每一位工匠的双手,都书写着新质生产力最澎湃的浪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