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别山精神,湖工大追梦思政课再开讲
2025-10-11 17:3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秦钰雯 陈凌

“黄安各区成千上万的群众积极响应,配合作战。一场震惊中国的伟大壮举就要发生了!”10月10日上午,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声铿锵的旁白,瞬间将全场400多名师生拉回1927年的黄麻起义现场。

这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之大别山精神专题课程暨湖北工业大学《追梦》思政通识课”现场。

由湖工大师生自导自演的《黄麻惊雷》舞台剧是当日课堂的高潮。演员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真实还原了那段历史,让革命先辈的形象鲜活地立于舞台之上,台下师生仿佛亲历了那次决定革命走向的关键会议。“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通过亲身扮演变得无比真切。”饰演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黄致远说,“这次演绎让我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革命先烈的信念与抉择,让我对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理解更为深刻。”

除了舞台剧,课程还创新融合了AI数字人讲解、影视片段、诗歌朗诵等多元形式,生动阐释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贡献与时代光芒。当AI数字人的旁白配合历史影像,生动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时,台下师生凝神屏息;当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深情朗诵《再见了,大别山》,再现1947年部队挺进与1949年撤离的历史画面时,许多学生眼含热泪。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别山精神与我校的发展历程有多么紧密的联系吗?”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华倩的适时发问,瞬间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现场,华倩讲述了一段故事:1952年,学校前身武昌农业学校创建时,首任校长便由湖北红安籍老红军、曾参加黄麻起义的汪立波兼任。当时学校没有校舍,临时借用金水农场的茅草马棚作为教室和宿舍。面对困境,汪立波提出“艰苦奋斗、劳动建校”的口号,坚持不胜不休,带领师生满怀干劲地投入校园建设。这段渊源,让红色基因成为了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底色。

华倩讲道,73年来,大别山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湖工大人心中,一代代湖工大人用行动践行大别山精神。21年前,一位名叫纪季康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心怀感恩的他于2005年创立“爱心助学社”,多年来秉持“助学扶弱”的理念,累计帮扶810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2000小时,也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传递爱心,团队被命名为“本禹志愿服务队”。他们开发的红色课程《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湖北省爱心托管班精品课程库。

“大别山精神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样的思政课让我们感到很亲切,更启发我思考新时代大学生要如何践行大别山精神,让它在时代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永续光芒。”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汪如意说。

“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历史、在体验中感悟大别山精神。”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荆菁评说,“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设计,让红色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精神图谱。”

“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已深深植根校园血脉。新时代征程上,这份精神传承愈发彰显现实意义。”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介绍,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大思政课形式,让宏观的叙述变得更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据悉,《追梦》系列思政通识课已连续开展6年,每期针对青年学生的困惑和当下的热点设计主题,突破传统课堂限制,除了激活校内师资力量,跨学科邀请校内优秀师生团队和校友线下主讲,还广泛邀请院士、学术大咖、各行各业杰出专家等加入育人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的“思政导师团”,走进云端课堂,和青年学子对话。

图片由新闻通讯员 张莱提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