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个听课名额缘何“秒空”
2025-10-17 08:45:00 来源:北京怀柔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始终涌动着科教融合的热潮,不少院士扎根讲台,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沿的科研视野为学子引航。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便是其中一位。他主讲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被该校校长周琪称作“比春运抢票还难”的课程,刚一开通线上选课,900个名额“秒空”,学校两次增补扩容至约1000人,堪称国科大“最火课堂”。

10月15日清晨6点,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学生礼堂里已陆续迎来学生。可容纳千余人的教室内,前排座位已被抢空,只为近距离聆听陈润生院士主讲的《生物信息学》课程。

上午8点,距离开课还有半小时,陈润生院士已提前步入教室。刚坐定,学生便立刻围拢上前,递上笔记本、书籍请求签名合影,这场面被学生们称为“大型追星现场”。面对热情的人群,院士始终面带微笑,眼里满是温和与期许,接过笔一笔一划认真写下名字,配合调整姿势合影,耐心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心愿。

8点30分,课程正式开启。没有粉笔板书,也无传统课本,陈润生院士依托面前的笔记本电脑直奔核心:“今天不讲具体算法,聊聊怎么用跨学科思维破解生命科学难题。”长而空阔的讲台上,仅他一人、一桌、一椅、一电脑与一保温杯,可洪亮的嗓音经由麦克风,便能充盈整个礼堂。不少学生表示,即使坐在教室后排,也能听见老师清晰有力的声音,不敢相信老师已84岁高龄。

课堂上,陈院士将生物信息学与密码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无缝衔接。讲解基因组数据研究时,他不纠结复杂算法细节,反而强调:“大数据能支撑算法运行,但思维模式得靠自己打磨。搞科学要借鉴不同学科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远比具体技术重要。”他还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层层递进拆解跨学科逻辑,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科交叉在当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课间休息时间,陈院士也未离开讲台,周围依旧围满学生。他一边接过学生递来的笔记本继续签名,一边细致解答大家关于跨学科学习的困惑。

“陈院士讲得非常幽默,很吸引大家,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发展是通过前人研究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思路,来解决我们未来的课题。今天我也很幸运,找陈院士签字合影了,这对我今后学习生物信息学科也是一种激励,让我更有动力。”该校植物学研一学生付圆圆说。

这门课的热度,也印证着学科的生命力。陈院士感慨,早年《生物信息学》鲜有人问津,如今能吸引各专业学生前来听课,本质是大家认可其跨学科价值。该学科能串联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路径。

“之前就听说过这门课,在网上刷到过很多相关的视频,很荣幸自己能抢到课。老师已经年纪不小了,却依旧坚持在一线,承担了60%的课程,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对于科研事业要一生投入、奉献。”该校基因组学研一学生胡鸿章说。

支撑84岁院士每周往返市区与怀柔授课的,是对科研沃土的认可和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责任。“之前我来参观过很多次怀柔科学城,不仅仅参观跟生物相关的设施,还包括物理、计算等领域的设施。我对这个地方印象很好,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好,是个做研究和教学很好的地方。” 陈院士说。

他直言,看到学生眼里的好奇与热情,就觉得必须坚持:“我希望灌输给学生的是,如何发现问题、掌握自学能力,这才是他们以后能够独立工作最需要的内容。”而怀柔科学城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装置”,更让他坚定信心:“这些设施能产生精准丰富的实验数据,让生物信息学研究从‘理论推测’走向‘实证支撑’。”

从8点落座讲台到11点10分下课,三个多小时里,陈院士始终坐在讲台上,思路清晰地完成讲解。课程结束时,千余名学生自发响起热烈掌声。

作为中国首位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师,他深耕讲台数十载,从未缺席的坚守,让“最火课堂”超越了课程本身。学生争的是与大师对话的机会,悟的是跨学科思维的真谛,而陈院士则用一上午的静坐与讲解,在怀柔科学城“科教融合”的沃土上,传递着老科学家的期许:以开阔视野为基,用思维方法为刃,在学科交叉中探寻科研报国的新路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