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文物“活”出创意新模样,少年巧思碰撞千年文明
2025-10-17 17:3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谢晓涵 郭芳丽

当千年的文明印记与少年的无限创意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红钢城中学校园内掀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热潮。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物复刻”手工创作展评活动在国旗台下隆重举行。学生们用黏土、石膏、纸张等材料,将三星堆面具、越王勾践剑、古代钱币等课本文物“复活”,在手工创作与历史探索中,展现美育与劳技教育的融合成果。

巧手匠心,文物“重生”于校园

活动现场,俨然成为一个微型的“中华文明创意博览馆”。展台上,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用黏土精心捏塑的三星堆青铜面具,神秘威严,纹路细节栩栩如生;同样由黏土打造的传国玉玺,方寸之间尽显古朴庄重;石膏烤彩工艺复原的“貂蝉”形象,衣袂飘飘,色彩明丽,展现古代人物之美;以纸为媒,巧妙构筑的“越王勾践剑”,英姿勃发,结构精巧;通过复杂叠纸工艺完成的青铜鼎,造型古朴,质感逼真;还有创意十足的古钱币相框剪纸,将金融历史与剪纸艺术完美结合……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文物外形的模仿,更是同学们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后,运用多元材料和新颖技法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巧妙融合。

“我们参考了历史课本上三星堆面具的图片,还特意查了博物馆的高清资料,发现面具的‘纵目’和‘大耳’其实藏着古蜀人对神灵的崇拜。” 801班学生胡铭予指着面具上的纹路介绍,“黏土我们选了深褐色,反复揉捏增加硬度,还用牙签刻出纹路,光是面具上的‘金箔’装饰,就贴了整整两节课——因为史料里说三星堆文物曾有金箔包裹,我们想还原这种细节。” 作品中,面具的双眼突出、嘴角微扬,既有文物的神秘感,又带着学生手工的鲜活感,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聆听讲解。

全员当评委,互动投票燃氛围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了“全体师生评委制”,真正实现了“我的投票我做主”。活动前,历史老师们深入各班宣讲规则,鼓励创作团队提前预热、现场拉票。

投票现场,师生们凭预先设计制作的专属投票凭证有序登记领取选票,随后流连于各展台前,仔细聆听“小小创作者”的精彩讲解。每一位守在作品旁的组员都化身“金牌解说员”和“拉票高手”,声情并茂地介绍作品的创作灵感、历史故事、制作工艺与巧妙构思。

七年级1班的胡文锡同学说:“最喜欢胡思琪小组的纸折越王勾践剑,没想到纸能折出这么逼真的剑!听他们讲‘卧薪尝胆’的故事,再看剑的样子,好像更懂勾践为什么能复国了。还有投票的时候,我认真听了每个作品的讲解,才知道每个细节里都有历史知识,不是随便做的。”

多元奖项,肯定每一分努力与创意

经过紧张的票数统计,活动组委会将从得票数位居前列的作品中,综合评出“最佳创意奖”“脑洞大开奖”“历史还原奖”“最佳工艺奖”“最佳配色奖”“最佳细节奖”“最佳故事奖”“最佳文化传承奖”“最佳时代融合奖”等十二项大奖。这些多元化的奖项设置,旨在从不同维度肯定同学们在历史探究、艺术审美、手工技艺、文化理解与创新融合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此次“历史文物复刻”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创意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五育融合”实践课。副校长李冠文表示:学生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它让沉睡于课本的历史知识“活”了起来,同学们在亲手创造中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历史教师更是打破单一学科的边界,通过整合语文、美术、劳技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方法和视角,塑造学科素养无边界教室,创造新价值。红钢城中学将继续搭建更多此类跨学科、重实践、富有趣味的活动平台,让核心素养在校园里落地生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