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静娴
通讯员 何茜 刘艳 秦海燕
10月20日,走进洪山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变身“细胞艺术馆”,“高一生物细胞结构模型展”正在这里举行。近200件创意作品集中亮相,从传统黏土到乐高编程,从手绘作品到3D打印,学生们用双手和智慧,把课本里抽象的细胞结构“搬”进了现实。

“这是我们第五年举办这样的模型制作活动。”生物老师刘艳介绍,“高一上学期必修一教材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重点内容,而建构物理模型正是课标要求的实践活动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

学校在发起这项活动时,特意没有对材料和形式做任何限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这一初衷在今年的展览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往年大多是传统的黏土模型,但今年我们看到了非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创意。”生物老师范伶俐欣慰地说,“这体现了学生们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现场,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可动态展示的植物细胞模型引起了大家的围观。“他搭建的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植物细胞模型,更是一个可以动态演示的微型系统。它的程序让模型可以进行环流运动,模拟植物细胞的胞质环流。”刘艳指着这件作品赞叹道,“这可以说是极具创意,我们也是今年第一次看到。”

高一(1)班罗琦皓的作品则展现了他的“硬核”动手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他利用两层细瓦楞纸板堆叠制作细胞壁,用UV胶灌注定型,更巧妙的是,他结合初高中所学的电学知识,自学焊接,将LED灯珠嵌入到各细胞器的内部。“下面是我的电池,还有我连接的电路。”他自信地介绍道。当灯光亮起,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在透明的细胞质中清晰显现,仿佛一个被点亮的生命工厂。

“我原来总记不住细胞膜的结构,但亲手做了一遍,全明白了。”高一(4)班的李庭萱用水彩绘制了一幅植物细胞图,将艺术爱好与学科学习结合,“现在我觉得生物不再抽象,而是充满美感,我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细胞模型制作并非洪高生物组唯一的特色教学活动。在高二年级,同样备受学生欢迎的“预习思维导图”比赛,则从另一个维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展区的另一侧,还有高二学生制作的“预习思维导图”挂满了墙壁,高二(7)班陈欣玉同学将免疫系统知识分为三大板块,并融入动漫元素,“不仅理清了逻辑,也让学习变得有趣。”

范伶俐在评价这些预习提纲时表示:“孩子们的能力太强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做的知识系统非常严谨,基本没有知识点错误,同时又能融合自己的兴趣,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她指出,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们在正式上课时对名词和主干知识不再陌生,学习兴趣更浓,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这些活动体现了我们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转变。”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科技赋能——这正是洪高在新时代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希望学生不仅在考场中出色,更在创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