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静娴
实习生 谢咏希
通讯员 邓松 卓张鹏 岳洋 张晶
10月24日,湖北省百校联动暨“文澜职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人才开放日在该校南湖校区举行。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家用人单位汇聚一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

“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据学校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入校招聘企业数量较往年增加近50家,10月预约入校企业已达300余家,招聘人数也有提升。不仅数量增多,企业类型也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经法管类单位,其中还有南方电网、中远海运、三一重工等优质央国企和制造业巨头,企业类型更加多元。
在招聘标准上,企业的要求已不局限于专业对口,更凸显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的招聘负责人陈淑芳表示:“我们固然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奖学金,但实习经历、文书写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样关键。”她指出,律所培养一名助理周期长达三年,因此希望招到对职业有清晰规划、能长期发展的学生。
同样,来自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负责人蒋杰也强调:“在数字化浪潮下,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甚至编程、数据库等额外技能已成为加分项,我们更希望同学有一些编程类、数据处理类技术辅助财务工作。”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除了财会企业期望招收“会计+数据”的人才外,部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外语能力也提出期待。如通商律师事务所要求求职者拥有良好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云南明博会计师事务所希望能招收有小语种背景的毕业生。
即使是支教项目,也看重学生的软实力。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招聘负责人徐小青指出,硬性条件如本科以上学历即可,但更核心的是考察学生的“领导力、责任心、韧性和适应性”,她鼓励学生“应更有驱动力地去尝试和行动”。
学生求职心态更趋务实
面对丰富的岗位选择,学生的求职心态也更为理性与现实。采访中发现,薪酬待遇、发展地点、工作氛围与稳定性是学生们权衡的主要因素。
研二英语翻译专业的王一帆今天来到了招聘会现场,他明确将地点作为首选:“我不是本地人,第一意向是回山东发展。”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有“返乡就业”或流向特定地区的倾向。而他的同学孙开新则持不同观点:“我更看重薪资待遇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至于工作地点我都能接受。”这种“为高薪奔赴”的心态也同样普遍。
此外,“情绪价值”也成为00后求职者考量的新维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郭婉钰指出:“现在的学生非常关注通勤时间、环境氛围,以及和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
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们也积极提升自我。行政管理专业的朱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挫折与坚持:“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屡屡受挫,但仍会广泛投递人力、行政、运营等岗位,并希望能在江浙沪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与此同时,不少学生也在做多手准备:“一边投简历找国企和政府部门的稳定工作,一边也在准备相关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