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张杰钱文艳顾佳
“你看这小苗根须得多留些土,不然不好活!”“我记得微课里说浇完水还要轻轻压实土壤呢!”10月24日,“绿芽芽研学基地”里,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围着小菜苗忙碌,一场别开生面的“幼苗移栽”劳动实践正在这里展开。不同于传统春秋游,孩子们带着提前学完的农作物微课知识,化身“小农艺师”,亲手完成选苗、刨坑、放苗、浇水全流程,还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下劳动瞬间——这正是江岸区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生动缩影。

项目化研学:让劳动探究“有深度”
“以前觉得种菜就是‘挖个坑埋点土’,现在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参与研学的学生拿着自己的“移栽图鉴”兴奋地说。为了让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江岸区教育局联合小学教研室,组织沈阳路小学丁好、长春街小学程慧俊等18位科学骨干教师,精心制作了18节农作物微课,从农作物辨识到种植技巧,内容紧扣《武汉市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要求。

长春街小学的“孩子剧团・爱耕耘”主题研学活动,构建了“前置学习——实践操作——成果升华”的完整链条。研学前,学生通过微课掌握移栽要点;实践中,在基地技术员指导下完成实操;返校后,通过完善劳动手册、分享感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认知收获,让简单的种植体验变成融合科学探究与责任教育的“深度课程”。


体系化建校:让劳动场景“在身边”
走出研学基地,江岸区各校更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孩子们随时随地能“动手实践”。在黄陂路小学的“小花农”基地,学生们遵循“社团组建——专家指导——持续管护——成果辨识”的“三阶段”模式,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全程记录植物生长;三眼桥小学的“善能童行圃”实行“一班一植物田”,孩子们在协作浇水、施肥过程中,既学会了农作物知识,更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以前分不清小麦和韭菜,现在校园里种的18种作物我都能叫出名字!”堤角小学学生王宇轩的话,道出了江岸区“大地课堂——田野里的成长密码”课程的实效。该区推行“一校一案”,指导各校建好班级小阵地、年级小园地、校园小场地,把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请进课堂,打造“植物朋友进课堂、沃野寻踪亲农耕、我和绿色同成长”的特色实践体系。

育才家园小学的“趣植园”里,胡萝卜、莴苣等幼苗长势喜人,各班“护绿小分队”轮流管护,学生们还会写下观察日记,将劳动与写作、科学知识相结合;育才实验小学的“慧植天地”更是以“五育融合”为核心,通过四季课题研究、智能农场升级、跨校联盟共建等,让劳动教育与科技、艺术碰撞出别样火花,成为“双减”背景下实践育人的典范。育才行知小学则开辟了8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为学生认识植物、学习种植技能提供了有效场所。


区域引领:让劳动育人“走得远”
从“带着课程去研学”的项目化探索,到“把课堂搬进田野”的常态化实践,江岸区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劳动育人新样态。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向“优”升级。
“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泥土里学会担当,在汗水中收获成长。”该负责人说,江岸区将持续深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让劳动教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