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郑婷 郭泰辰
10月27日,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纺织大学建全会堂隆重开幕。这场为期三天的国际盛会以“融合·共创:科技与文化助力时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希腊等十余个国家的300余位顶尖学者、行业领袖与创新实践者齐聚江城,共同探索全球绿色革命与智能化转型背景下,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新路径。

校地协同发力,共担产业转型使命
目前,全球时尚产业面临可持续转型与数智化融合,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希腊、孟加拉国、葡萄牙等国的十余位顶尖学者与产业先锋,共同探讨科技如何重塑设计、生产与教育。

据悉,本次论坛围绕“材料创新”“智能穿戴”“数字孪生”“可持续设计”及“跨文化教育”等核心议题,分享前沿洞察,勾勒未来时尚新图景。除开幕式与主旨报告外,更设有聚焦合作的“一带一路”专题论坛、三大平行分会场、可持续设计教育工作坊以及多项特色展览,旨在促成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与启迪。
开幕式上,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傅欣、湖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梁薇、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白静分别致辞,聚焦时尚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时代命题。
傅欣介绍,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稳居全球前列,徐卫林院士团队在航天纺织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他强调,时尚的未来在于可持续,需依靠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双轮驱动,本次会议搭建的高水平对话平台,将为时尚产业发展绘制崭新蓝图。
全球大咖论道,解锁时尚未来密码

主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聚焦纺织服装产业的时尚与可持续发展,解析了纺织新材料、环保染色技术等如何赋能时尚设计,提出通过废旧纺织品与可持续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环保产业新生态。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范金土介绍了智能自适应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的创新成果,包括植物结构织物、热响应仿生织物等,为极端天气下的人体舒适防护提供解决方案。希腊西阿提卡大学教授Savvas Vassiliadis则抛出“忧思”,探讨智能纺织品的能量采集系统对设计美学的限制,强调需培养兼具技术背景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浙江凌迪数字科技创始人刘郴、宁波慈星股份副总经理李立军等行业代表,分别从数智技术产业迭代、智能生产重塑产业链等角度分享实践经验。刘郴指出,3D设计、数字孪生等技术正驱动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教育体系需同步更新以适配新质人才需求;李立军则以一次成形编织技术为例,展现AI与机器人技术为针织行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来自日本、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专家也带来国际视角。日本文化时尚大学院大学校长櫛下町伸一提出,服装制作是“自我形塑”的实践哲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教授Raul Fangueiro分享了将香蕉叶、菠萝叶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纤维材料的技术路径;意大利应用艺术与设计学院战略总监Marina Spadafora呼吁,设计师应成为可持续理念的实践者,推动产业向兼具美学价值与环境意识的新范式转型。
多元活动纷呈,搭建全方位交流平台
除高端对话外,会议还设置了“一带一路”专题论坛、三大平行分会场、可持续设计教育工作坊及多项特色展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10月28日上午举行的“一带一路”专题论坛上,武汉纺织大学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四所知名时尚院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一带一路”时尚教育共同体实质性推进。当天下午,三大平行分会场同步开讲,52场高密度学术报告分别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创新与未来时尚”“可持续时尚教育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呈现非遗活化、自修复智能织物、数字孪生生产线等前沿成果。
论坛期间,文化活动与特色展览同样亮点十足。黔东南州民族服饰文化与歌舞展演带来《反排木鼓舞》、侗族琵琶弹唱等国家级非遗节目,50名模特的民族服装走秀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力。以“绿动·未来”为主题的可持续设计作品展汇集全球八十余件作品,鱼皮材料服装、废旧衣物再造雕塑、负碳菌丝体素皮等作品,生动诠释循环再生理念。此外,中日合作办学十周年成果展、企业可持续产品展及校园参观活动,让与会者全方位感受时尚与科技的融合魅力。
据悉,本届会议由武汉纺织大学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湖北省教育厅指导,将持续至10月29日。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时尚产业在科技、文化与可持续领域的深度协作迈入新阶段,为构建多元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尚未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