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一中“五维课堂”观察:精准“钥匙”开启多元成才路
2025-10-31 16: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任红斌

“为什么一声‘侍萍’让人动容,一声‘老爷’又让人心寒?”语文课上,一个关于“称呼”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学生的思辨火花。一墙之隔,数学老师正与学生一同俯首,将试卷上的失分点逐一“解剖”。在新洲一中,像这样打破标准“模板”、拒绝“流水线”的课堂已成为常态。正如校长陶辉所言:“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手握一把独特的钥匙,以各自的教学智慧,精准地开启了学子通往梦想的大门。

新洲一中阳逻校区

精准课堂:点石成金的艺术

“老师,我该怎么办?我的数学是不是真的没救了?”高三开学不久,数学老师张银秀的办公室里,一名女生红着眼眶问道。多次考试止步于70多分的她,几乎失去了信心。张银秀没有急于讲题,而是递过纸巾,轻声说:“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看到希望。”她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试卷、分析错题,从基础概念到计算规范,一步步重构知识体系。几个月后,这名学生眼神亮了,腰板直了,高考数学考出114分。

张银秀的课堂,像一位精准的“诊断师”。她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和阶段性测试,动态跟踪其知识漏洞与思维短板,真正做到“优”知何处,“差”明所以。她的分层教学贯穿始终:针对同一知识点,为基础层学生夯实定义与步骤,带领提高层学生攻克参数范围问题,引导拔尖层学生挑战函数与不等式综合应用。

张银秀正在辅导学生

最令人称道的是她与陶同学之间的“师生互考”。这个思维活跃但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成了她的“特别考官”。张银秀紧盯他的低级失误,而他则专找难题来“考”老师。一次晚自习,陶同学拿来一道外地名校的压轴题,两人整整研讨了半节课,最终由学生突破关键思路。“当他找到解法时,眼里充满自信的光。”张银秀回忆。这种平等的学术切磋让陶同学成绩稳步提升,最终高考数学取得139分。

“教学相长,师生互进。”张银秀说,她始终在班上倡导这种互相挑战、共同研讨的学习氛围。这种开放包容的教学态度,正是学校“精准培优补差”策略的最佳诠释——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被静态的标签所限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动态调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赵丹正在上课

成长课堂:习惯养成的力量

“高中物理不是套公式,而是建模型、练思维。”物理教师赵丹的开场白,总能让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新生陷入沉思。她发现,许多学生仍保持着初中养成的学习以记忆为主的习惯,低头奋笔疾书,试图记下每一个板书,却错过了最重要的思维过程。这在内容多、难度大、更重逻辑的高中物理面前举步维艰。

“我们要学会用眼睛看,用脑子想,最后才是用手记。”赵丹的课堂从“抬头听讲”开始。她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于她的讲解思路与板书的逻辑链条,待理解透彻后,再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要点。她将习惯培养融入具体教学环节:讲受力分析时,她引导学生边读题边画出力的示意图,将文字转化为物理情景,将思维可视化;讲解运动学时,她强调先明确研究对象与过程,再选择合适的规律列式求解,避免盲目套用公式。她系统构建了一套习惯养成体系:审题时要求学生圈画关键词、捕捉隐含条件;答题时注重步骤清晰、坚持“原始公式先行”,杜绝字母与数字混搭;纠错时推行“剪贴法”,将典型错题分类整理,隔日重新独立作答,确保知识真正内化。她每周固定收取两次改错本,用细致的批注和及时的反馈,陪伴学生走过习惯养成的每一个阶段。

一名原本物理成绩在及格线徘徊的女生,在赵丹这套“习惯养成体系”的持续训练下,逐步建立起“情景—模型—规律—求解”的物理思维路径,解题的规范性与逻辑性显著提升,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后,她兴奋地找到赵丹:“老师,我终于看懂物理题背后的‘密码’了!”最终,她在高考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习惯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赵丹表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以受益终身的财富。”这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也与学校推行的“抓基础、重过程、讲方法、重落实”的教学理念深度契合。

面批面改

灵动课堂:因材施教的智慧

走进生物教师李芳的课堂,仿佛步入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园”。在这里,没有统一标准的“流水线”,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特质精心设计的成长路径。

李芳善于识别学生的思维特质:“逻辑推理型”学生热衷于追问“为什么”,对数据和模型构建充满好奇;“人际沟通型”学生擅长通过讨论、表达和协作来深化理解;而“基础薄弱型”学生则更需要直观感受和生活化情境的引导。

在她的课堂上,学习是一场量身定制的探索之旅。逻辑思维强的学生接过孟德尔的原始实验数据,亲手计算分析,重现遗传定律的发现历程;善于表达的学生在“转基因作物利与弊”的辩论赛上侃侃而谈,或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扮演核糖体、转运RNA等角色,在生动的互动中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对于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李芳搭建起“知识脚手架”——用精致的动画演示细胞分裂的奥秘,通过物理模型展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创编朗朗上口的口诀故事,让复杂的生命过程变得清晰可感。

“减数分裂原来可以这么直观!”一名原本对生物望而生畏的学生,在观看了动态演示后兴奋地说。李芳总是巧妙地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用身边的生命现象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生物学既是严谨的自然科学,更是生动的生命教育。”李芳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就像不同的种子,需要不同的土壤和养分。”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智慧应对,正是新洲一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这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变,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叶倩正在上课

激情课堂:深度备课的绽放

午后阳光斜照进教室,正是学生容易困倦的时候。然而在叶倩的语文课上,一阵阵热烈的讨论声却此起彼伏。执教《雷雨》时,她没有按惯例分析戏剧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细节上——周朴园对鲁侍萍称呼的细微变化。

从客套的“你”到怀旧的“侍萍”,再到冲突时冰冷的“你”和试图用钱摆平时暴露本质的“你可以冷静点”。她用充满张力的语调朗读这段对话,让称谓的变化如鼓点般敲击在学生心上,进而追问其背后的人性波澜。课堂瞬间被点燃。

这充满张力的课堂,源自无数个深夜灯下的“深度备课”。叶倩的备课从不囿于现成的教案,而是从“素读”开始——将自己彻底还原为一名普通读者,捕捉最初的悸动与困惑。她会花上整整四个小时准备一堂新课:前两个小时沉浸文本,理解内涵;后两个小时则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形成牵引学生思维的“问题链”。

在副校长任红斌看来,这条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正是教与学的“交叉点”——它将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紧密凝聚在一起,让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和思维始终沿着问题铺设的路径深入文本深处。

无论是《雷雨》的“称呼”细节,还是《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回答“读何书”时的两次改口,这些备课中挖掘出的“独到发现”,都成了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从未想过,几个字的改变,竟比声嘶力竭的呐喊更有力量。”学生的这句感悟,道出了深度备课的真正价值。

在叶倩的课堂上,激情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共鸣。这份可持续的教学热情,根植于对文本的深沉探索,外化为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暗合了学校对“高效课堂”与“教考衔接”的深层追求,也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一场思想的盛宴。

周锋和学生谈心

扎实课堂:强基固本的坚守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英语老师周锋深知这个道理。面对生源多样、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她坚信唯有夯实基础,方能静待花开。

从高一开始,他便从最基础的字母书写抓起,细致指导占格、间距,每周布置书法作业并展示佳作,三年坚持,班内九成学生书写达到“清楚、工整、干净”的标准。她常说:“规范的书写不仅关乎考试得分,更是学习态度的体现。”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周锋独创了一套“积分制”激励体系。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考试进步等全部被量化为积分,每月评比表彰。奖励格外用心——都是她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从精致的编织物到别致的文具,每一份都承载着老师的心意。就连惩罚也充满趣味:唱一段歌、做几个俯卧撑、讲个笑话,教室里常常笑声不断。“范梓睿是俯卧撑高手,袁锦豪、何锦程是校园歌手。”周锋如数家珍,“这些趣味互动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周锋引入“费曼学习法”,把讲台交给学生。她将试卷讲解任务“承包”给学生,让他们在备课、讲解中检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小老师”们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需要反复钻研、精心准备。课堂上,“小老师”们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兵教兵”的活跃氛围。

更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周老师将英语课堂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会用英语讲解消防演练要点,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讨论网络文明,比较中外礼仪差异;甚至在学习疲惫时,带着学生做一段八段锦舒展身体。“语言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她深信,“只有当学生发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才能真正爱上这门语言。”

周锋的课堂证明,强基固本未必枯燥。她将生动有趣的教学智慧贯穿始终,最终实现了对基础的执着坚守。正如她所说:“高中三年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唯有在每个环节都夯实基础,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这份执着与创新,与学校年级组对高一、高二、高三各阶段教学重心的宏观规划与扎实部署一脉相承,确保了学生能力的稳步、持续提升。

新洲一中阳逻校区

学校党委书记程红兵说,“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在课堂”。从张银秀的精准施策到赵丹的习惯奠基,从李芳的因材施教到叶倩的深度点燃,再到周锋的强基固本,五位教师,作为新洲一中优秀教师的代表,以五种鲜明的教学特色,构筑了一个多元、和谐、高效的教学场域。这些看似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实则共同诠释着同一个教育真谛:在这里,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而是一场遵循规律的农业深耕。

这片教育沃土上结出的硕果,不仅是亮眼的高考成绩,更是学子们带着扎实学识、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自信奔赴星辰大海的成长姿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