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静娴
通讯员 余沐芩
为深入探讨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推动舆论学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于11月1日在武汉举行,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重塑舆论生态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和学术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余秀才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狮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传播学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之一。当前舆论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加强舆论前沿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新时代舆论治理能力、夯实理论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吕辉强调,数智技术既带来风险亦蕴含机遇,学界应立足本土实践,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舆论学知识体系。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隋岩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应推动舆论学知识体系在AI时代实现系统性重构。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更要重视舆论伦理、数据安全与治理布局。

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谢耘耕认为,我们既要敏锐捕捉技术赋能带来的新机遇,也要清醒审视其潜藏的风险与伦理困境;既要深入解构智能传播的复杂现象,更要致力于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回应时代之问的舆论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精准指导与交流平台,助力学术成果回应时代命题。

在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就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在发言中以《再论政治传播研究的学科边界》为题,深入探讨了政治传播研究的内涵延展与学科边界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书记李卫东教授运用模型化与博弈分析方法,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规律与演化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倪万教授从“后喻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代际群体在智能传播环境下的媒介认知差异与舆论互动逻辑,为理解当代舆论生态的结构性变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李建华从全球视野出发,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格局与技术竞争态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余秀才教授深入剖析了社交机器人在融入人类社会过程中所引发的隐私、情感操控及社会信任等一系列伦理挑战,并前瞻性地探讨了如何为这一前沿领域构建有效的治理框架,以划定人机和谐共处的合理边界。


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还设置了多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技术赋能与舆论场域变迁”“智能传播的风险防控与文化安全”“舆论治理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系统描绘了智能传播时代舆论学研究的知识图景与未来方向。
11月1日下午,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在第九届中国舆论学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提出,舆论学研究须从大众传播传统范式向AI时代“人机协同”新范式转型,核心是将舆论场重构为人类、算法与智能体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突破传统理论对非人类行动者界定模糊、动态数据捕捉薄弱等局限。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学知识体系武汉倡议》的发布具有深远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舆论学界正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范式变革,致力于推动学科体系从理论根基到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创新。这一倡议旨在凝聚学术共同体共识,为破解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新型舆论风险提供理论指引。其成果将直接助力提升社会算法素养与舆论治理能力,并在全球共同议题上展现中国学术的原创性与影响力,为构建可信任的数字舆论生态提供关键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