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甲骨文“活”了,武汉老师这堂历史课拿下全国一等奖!
2025-11-04 15:1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裕

近日,武汉中学初中部历史教师董萌凭借《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在“AI赋能历史智慧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该课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工具,以汉字与青铜器为载体,生动再现了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风貌,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课程以甲骨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殷契文渊”平台检索甲骨拓片,利用“字鉴·书法识别”工具解析字形,并结合“豆包”智能工具探究造字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合10405”甲骨片进行内容解读与字形分析。董萌告诉记者:“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感受到甲骨文作为成熟文字体系,能够记载丰富历史内容。”

董萌老师利用DeepSeek代码生成功能,设计出“青铜器合金比例实验”网页。学生可通过调节铜、锡、铅的比例,观察青铜器颜色、硬度、声音等特性的变化,并对比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文物的真实合金配比。这一设计不仅将抽象的青铜冶炼工艺转化为可交互的体验,更让学生通过精准的合金比例,深刻感受到夏商周时期高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程还设计了独特的对比体验:先借助Fish Speech AI为后母戊鼎配音,让学生与“会说话的国宝”对话;同时通过“海绵音乐”实时生成《诗经·秦风·无衣》的配乐,再聆听中国男声武警合唱团的专业演唱。这种对比让学生直观认识到AI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虽然生成速度快,但在文本解读和情感传达上仍无法替代人类的想象力与艺术表现力。

董萌表示,本节课以“汉字与中华文明”为主线,将甲骨文、青铜器等内容有机串联,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夏商周文明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课后,学生还可通过“豆包智能体”与文物对话,或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衔接。

该校党支部书记余克己表示,该课程充分体现了“AI+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历史素养,也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董萌老师的实践表明,技术不是教学的“装饰”,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理解文明脉络的重要工具。

此次获奖不仅是武汉中学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成果展示,也为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与AI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武汉中学将继续探索技术赋能教育的更多可能,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课堂中焕发新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