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调火候、声控编钟、AR游黄鹤楼,武汉小学教师秀出“数智”劳动新玩法
2025-11-05 20:2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国倩

实习生 何尚蓉 雷天娇

AI智能师化身“厨房助理”精准把控火候,一声令下就能让智能灯应声而亮,非遗绒花与锡箔技艺在指尖焕新,AR技术让人“穿越”漫游黄鹤故里……这并非科技博览会,而是2025年武汉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拼的现场。10月31日,2025年武汉市小学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创新素养比赛的现场技能展示在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举行,近百名教师同台竞技,将“数智”赋能与荆楚特色深度融合,展现实践育人的创新活力。

本次大赛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自9月启动以来,围绕“提升教师创新素养、赋能实践课程发展”核心目标,劳动学科以“数智赋能劳动教育,创新引领‘三师’协同”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聚焦“推动‘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培育实践课程未来教师”,经过学校推荐、区级初评,一批优秀教师晋级市级比赛。10月31日的现场技能展示,正是对教师前期教学设计与微课成果的实地落地检验。

“三师”联动AI赋能,劳动课堂智慧升级

在劳动学科的现场技能展示中,教师们紧扣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将“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三师课堂模式融入实操,让技能展示不止于“动手”,更兼具“育人设计”。

AI智能师成为精准助力实践的“科技伙伴”。现场,来自江岸区的王老师以“鸿运当头”菜肴制作为载体,示范红烧肉与鹌鹑蛋的炖煮火候把控技巧,同时通过AI智能师调取食材营养搭配数据,让菜肴既色香味俱全,又融入科学饮食知识。

经开区柳老师的智能声控灯“一声令下,灯光即亮”。蔡甸区的苏老师粽编指尖上的非遗;汉阳区的熊老师“花簪映苗,锡承非遗”、青山区陈老师让曾侯乙编钟“制”临现场、江夏区的周老师巧手绽放荆楚绒花,都用创新材料活态传承非遗。老师们充分利用亲种农作物和日常用品,以多维度技术支持串联起不同劳动场景,让传统劳动在数智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AI融合荆楚文化,跨学科实践出新彩

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展示区,“人工智能+跨学科”成为绝对主角。教师们深度融合多学科知识,打造出一系列兼具武汉地域特色与科技感的实践项目。

来自东西湖区王老师的非遗锡纸画,结合AR技术,扫码即可沉浸式“云游”画中景;江汉区吴老师利用AI精准建模,复原“黄鹤故里”的历史风貌;洪山区葛老师的“花息共生”作品,则巧妙实现了人工智能与植物的交互。光谷陈老师的AI智能体早餐摊机器人,更是将科技创新瞄准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跨学科融合项目则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的综合素养:硚口区刘老师的智慧生态缸,将科学技术与生态养殖融为一体;武昌区的汪老师融合航天、交通、生物等多领域元素,展现科技与自然的共生;经开区的付老师将废旧材料巧利用,凸显车谷特色智汇江城;黄陂区的邹老师制作湿度感应自动浇花系统;新洲区的万老师以传统纸艺承载航天想象,还有老师将汉腔汉调、诗词光影、非遗汉韵与AI智能科技相结合,让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自然融合,不断推动“人工智能+跨学科”的教育实践。

深耕实践育人,构建“数智劳动”新生态

据介绍,近年来,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同区校开展“新时代武汉市小学劳动教育‘5L+’课程开发和实践”全域研究,发布包含“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田园劳动”“科创劳动”“社会劳动”161项《武汉市小学劳动清单》,构建“数智劳动课程资源库”,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良好氛围。同时强化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劳动和综合性学习中厚植情怀、传承创新。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琼介绍,全市正聚焦课程化、一体化、数字化、集成化推动教研转型发展,抓课程育人、抓课堂提质、抓数智赋能、抓素养提升,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让实践育人理念在课堂内外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助推江城师生在火热的实践育人生态中全面发展、幸福生长。

(图片源于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