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教育革新!武汉工程大学创新打造“全链条+场景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2025-11-06 21:0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代江龙 金明浩

在虚拟仿真实验室操作专利大数据分析工具,在法庭旁听真实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在企业参与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实践——武汉工程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却面临同质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融合不足等挑战。

为破解这一困境,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学院)立足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创新构建了“全链条+场景化”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特色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范本。

理念更新:打破壁垒的革新之路

武汉工程大学“全链条+场景化”培养模式是一套基于系统论与实践认识论构建的综合性育人方案,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

“全链条”理念强调对知识产权生命周期的完整覆盖,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法律保护环节,而是向前延伸至知识产权的创造与挖掘,向后贯通至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服务与价值实现。这一理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构建一个涵盖《专利代理实务》《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技术成果转化》等课程的体系化知识图谱,体现在能力培养上,则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从专利导航与布局、到风险预警与维权、再到商业化运营的全流程技能。“场景化”驱动则是对实践教学范式的深刻重塑,将学习过程嵌入真实实践情境之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激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这不仅是案例教学的简单升级,更是教学理念从“知”到“行”的转变。

路径实践:多维融合的育人体系

在明确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武汉工程大学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改革举措,将“全链条+场景化”模式落到实处。培养目标重塑是关键起点。学校确立“全景式+行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定位。此定位下的知识产权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知识产权法律与管理理论基础,还需熟悉化工、新材料等特定行业的技术知识与发展动态,更应具备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业务的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重构是支撑新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学院构建了“法学根基、管理视野、技术背景、实务导向”的交叉融合课程群。

一方面,开发了《数据知识产权》《大数据与竞争法》等一批深度融合课程,回应数字时代的新兴问题。

另一方面,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基础与前沿》等通识课程,年选课人数逾三百人,有效播撒了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火种。

实践教学创新是“场景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院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打造了立体化的实战能力训练平台。在校内,与实务部门共建实验室,引入专业工具开展项目制学习。在校外,与审协湖北中心、省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知识产权工作实践场景。

机制创新:“四双”模式与多元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创新性地实施了“四双”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跨学科+跨学院”的双跨、“专代证+法考证”的双证、“主修学位+辅修学位”的双位、“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双师。这一模式在本科层面实现了知识产权+理工学位双本科,在硕士层面设置了法学硕士(民商法-知识产权方向)、法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方向)等多层次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多主体+多维度”的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多方评价主体,形成“学生自评、校内教师评价、企业评估、专家评审”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在考核维度上,强调技术与法律双维能力考核,并创新性地实施了“法学主修学位论文+专利撰写辅修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转型:智慧课程与微专业

面对教育数字化趋势,武汉工程大学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今年3月,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举办了“智慧课程建设与应用”专题培训,重点演示了课程知识图谱构建和AI工作台在课程大数据资源整合、学情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学校还推出了涉外知识产权微专业,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该微专业为非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提供与知识产权实务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打通学科壁垒,突出理论与实务并重。微专业开设《国际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网络著作权法》等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务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实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全链条+场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以2024届知识产权(辅修光电)专业为例,实现毕业生100%高质量就业,多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考取公务员或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华为等高水平企事业单位。

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充分彰显了知识产权学生卓越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队伍建设同步加强。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5年度武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学院凭借该模式积累的智力资源与人才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草《湖北省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被省级政府部门采纳,产生了显著的政策影响。

推广示范: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该模式的示范效应与推广价值日益凸显。其成功经验已不限于本院,通过课程共享、教材推广等方式在校内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学院积极通过校际交流、全国性研讨会等平台,向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兄弟院校分享经验,推动了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022年,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与武汉工程大学共建湖北省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和知识产权学院,打造服务于湖北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地。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湖北省首个知识产权在职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班,探索将知识产权研究生学位教育与社会培训实践相结合。这是湖北省首个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全年接收报名学习。

武汉工程大学“全链条+场景化”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表明,面向国家战略、植根行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是有效破解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困境的关键路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知识产权规则的深刻变革,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需要持续迭代更新。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金明浩表示,学校将通过智慧课程建设、微专业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深化,聚焦培养能引领未来科技与产业变革的知识产权顶尖人才,更好服务湖北支点建设与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