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武汉轻工大学学子从咸丰茶田走向博鳌领奖台
2025-11-07 18:0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欧梓欣

近日,在首届博鳌全国民族茶艺大赛上,武汉轻工大学“心心向农”团队拿下了传播类团体一等奖。奖杯的余温,关联着湖北恩施咸丰县小村村茶厂里记录下的数据、海龙坪山坡上请教药农的笔记,以及高笋塘村稻田边40摄氏度高温下的汗水。

自今年7月以来,武汉轻工大学“心心向农”社会实践队扎根咸丰,依托学校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的科研积淀与硒科学专业优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助农实效,在破解当地富硒产业发展瓶颈中注入青春动能,让深山硒资源加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宝”。

作为“世界硒都”核心区域,咸丰县98%的土壤含硒,富硒产业已形成“三茶果药猪”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部分领域仍面临标准化种植覆盖率不足、技术支撑有待强化等问题。“助农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沉到一线摸清症结。”实践队队长孟雨婷表示,进驻后队员们迅速构建“企业+合作社+行政村+农户”调研网络,以田间地头为“办公室”,以农家院落为“议事厅”,开展全方位产业摸底。

在小村村茶厂,队员们一边学习传统制茶工艺,一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富硒茶叶标准化种植操作指南;在海龙坪村的山坡上,他们向药农请教淫羊藿生长习性,将民间经验与科研理论结合,提炼出可推广的规范化种植技术;高笋塘村的稻田里,队员们运用富硒育种与田间管理知识,为当地种植提供科学支撑。从盛夏40℃高温下的田间数据记录,到深夜农家灯下的需求访谈,队员们累计走访农户400余户、企业33家、合作社28家,形成的调研报告精准直指产业短板,为技术落地夯实基础。

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助农实效。针对马倌屯村富硒水果基地果实品质不均问题,实践队带来自主研制的富硒果蔬营养液,现场指导疏花疏果、科学施肥,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提出“采摘体验+乡村研学”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高峰村猕猴桃园坐果率低,队员们运用富硒植物生长调控知识,手把手传授枝条修剪、人工授粉技术,全程跟踪花期管理与果实养护,帮助种植户实现“果形匀、售价高”的突破。“按大学生教的技术种,猕猴桃一斤多卖两块五,今年光这一项就多赚八千块!”种植户王大叔捧着饱满的果实喜笑颜开。在硒稻米科技小院,队员们为农田定制精准硒肥配比方案,有效提升稻谷硒含量,带动12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此外,队员们还通过直播带货推广富硒大米、茶叶、黑猪等特产,官方直播间收获近10万次点赞,售出产品逾千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让科技知识扎根乡村,才能实现长效助农。”实践队化身流动“科普驿站”:村落广场上,图文展板将硒营养、科学补硒知识转化为通俗解读;合作社活动室里,专题培训涵盖富硒种植技术、电商销售技巧等实用内容,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今年以来,实践队已举办助农培训12场,覆盖农户800余人次,真正实现“技术培训到村、实用知识到户”。

“青年学子要扎根一线破难题,以田野为课堂育真知,用实干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实践队指导教师张蕾道出团队初心。据介绍,作为武汉轻工大学与恩施州“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合作的生动实践,“心心向农”团队不仅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更是构建起“调研——实践——转化”的完整闭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竞赛佳绩:凭借咸丰助农实践项目,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湖北省银奖、硒创客大赛银铜奖,还摘得首届博鳌全国民族茶艺大赛传播类团体一等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