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谭迎春
11月7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时尚与传媒学院受邀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指导、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式,并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A区第18号场地展出三类AI时尚设计作品,被授予“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孵化基地”。
2025年是武汉市自2017年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简称世界设计之都)以来的第8个年头,第八届双年展活动以“创意无界·融合共享”为主题,紧密围绕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聚焦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城市文创、数字创意等设计创新和产业发展核心领域,致力于向全球展示武汉设计综合实力、打造全球交流合作平台。
双年展活动持续一周,来自全球设计领域的近10位院士、1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余位知名学者、10余位联合国人居署专家,以及全国设计领域行业组织、领军企业、高校院所代表近千人齐聚武汉,共赴设计盛宴,探讨前沿发展。
经过前期近2个月的周密策划和准备,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时尚与传媒学院契合本次主题,在院内优中选优,确定展出三类作品:“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的非遗AI文创设计作品、数字孪生服饰设计作品和AI制作影视艺术作品。
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被授予“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孵化基地”
开幕式现场,为打通产学研壁垒,正式发布4个“武汉产教融合项目”,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被授予“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孵化基地。”
时尚与传媒学院AI文创作品及服装数字孪生作品展现场
“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国家级非遗AI文创设计作品,成为此次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参展作品亮点,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时尚与传媒学院谭迎春老师,通过湖北省人社厅“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成功对接百布堂美好生活科技(湖北)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师生一体的设计团队,挖掘时代价值、传承荆楚文化,校企携手、共创家居文化产品,实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及荆楚文化IP价值转化。展出作品,以荆楚文化为主题,通过AI辅助设计生成纹样,面料选取国家级非遗枣阳粗布,利用汉绣、扎染等非遗技艺,让传统文化以轻松健康的姿态自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产品平衡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又激活了现代设计元素的文化附加值。项目合作以来,已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实现近30万元销售收入,带动15名大学生就业。
“AI设计助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该项目负责人谭迎春介绍,非遗IP数智传播是基于AI图像学习与生成技术开发的“非遗纹样智能设计平台”。该平台已深度学习并存储了数百种百布堂珍藏的经典粗布纹样。设计师只需输入荆楚纹样关键词或灵感草图,AI便能迅速生成数十种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的创新纹样方案,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突破了传统手工设计的创意瓶颈。
本次展出的服装设计数字孪生作品,吸引众多参观者掏出手机现场扫二维码,展出的作品有10个以二维码形式呈现、有2个以实物形式呈现,无论有没有实物,游客只要扫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三维服装成衣,放大后还能看到服装的面料肌理及缝制工艺细节,滑动还可看到服装正面、背面、侧面和里面。现场一位游客将实物服装上的二维码扫码后看到同款数字服装,惊叹道:“真是虚实一体、完全没有差别”。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张其增老师解释说:“这是学院师生应用服装数字孪生技术的平时作业,是目前服装行业最前沿的应用技术,能将服装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程数字化复刻,通过三维建模还原面料肌理、剪裁结构与穿着动态,构建与物理服装一一对应的虚拟孪生体。设计师可在虚拟空间调试版型、模拟面料垂坠与光影效果,快速优化设计方案;生产端可依据孪生体的数据精准打版、排料,降低物料损耗;后端可对接虚拟试衣、数字秀场,让消费者提前感知穿着效果。该技术能真正打通设计、生产与消费的数字链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推动服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早在2017年就开设了相应课程,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97%以上,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好评。”
在AI影视作品展区,循环播放的是近一年来校企合作应用AI技术制作的师生作品,主要有获奖微电影、校企合作在线微短剧、AIGC 创意短片、院线公映的电影《小倩》和《雄狮少年2》中师生参与制作的部分内容。影视编导专业负责人陈陶向记者介绍:“用AI技术创作的过程,是对师生创作能力和紧跟时代学习新生事物能力的检阅,也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我们坚持以镜头讲好故事、用技术赋能创作的教育理念,通过影像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影视产业创新,为数字文创发展注入活力。”
时尚与传媒学院AI影视作品展
“这次参展不仅是学校产教融合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对创新融合思维的全面检验。”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时尚与传媒学院院长戴冬秀表示,希望借助双年展高端平台,推动AI融入现代设计的浪潮,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享受AI设计红利的同时,能领略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