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静娴
通讯员 曹兰 徐宇红
“我们是红色传承小先生,我们是接班人!”11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红色传承小先生”思政微课首发仪式。让学生从“聆听者”转变为“讲述者”、让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入生活的深度实践。

活动采用了“班级遴选-年级推荐-校级选拔”的三级机制,确保参与广度与作品质量。最终,6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脱颖而出,成为首批“红色传承小先生”,他们用儿童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让思政教育扎根心底。他们的微课视频被精心制作,将在学校的少先队阵地、楼道电子屏以及校门口大屏上进行轮播。
“1937年的南京寒冬,拉贝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建立安全区,守护了25万中国难民;而我的爷爷,在内蒙古的黄河边,先后救起16条鲜活的生命。”403班李怀朴的微课《读懂拉贝・传承大爱》,将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家庭传承的奉献精神紧密相连,字字句句饱含真情。

为了读懂拉贝精神,李怀朴和父母一起翻阅了2000多页的《拉贝日记》,而自己家庭的故事更是让他倍感亲切,父亲和爷爷都从医,父亲曾在德国走访拉贝相关旧址,爷爷曾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李怀朴告诉新闻记者:“得知自己成为红色传承‘小先生’我很激动,未来我也会传承好这一份精神。”
“班里47名同学都积极参与了遴选,怀朴的故事特别有感染力,因为它真实发生在身边。”班主任张敏回忆,从反复打磨稿件到背诵演练,李怀朴和家人投入了大量心血。如今,李怀朴爷爷的行医故事和救人事迹已在班级传开,“原来英雄不一定遥远,家人的坚守、陌生人的善意,都是最动人的红色精神”成为同学们的共识。
活动的生命力,在于真实。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鼓励学生从身边寻找红色印记,用儿童的视角和语言,讲述可信、可感、可学的红色故事。

“蓝色帐篷里的红色袖章、沾满淤泥的小铲子、齐心协力的人群,这些画面让我读懂了什么是众志成城。”503班姜星怡的微课《江滩的守护密码》,以去年武汉江滩抗洪经历为切入点,她和大家一起清扫地砖的经历成了鲜活的思政课程,她也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抗洪精神,“顽强拼搏不一定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扫干净一块地砖、帮同学解一道难题,都是在传承抗洪精神。”

同样进行深度探寻的,还有401班的王姝然。她选择了抗日儿童团团长王璞的故事,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便听爸爸讲述红色故事,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她说:“以前的儿童团团员们拿着红缨枪保卫家乡,现在的我们戴着红领巾建设祖国,行动不同但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华师附小校长宋涛表示,思政教育不该是枯燥的灌输,而应是鲜活的浸润。学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就是希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通过“红色传承小先生培育行动”,让红色精神在校园内外传递。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新时代用知识强国有我、用行动践行担当,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建设祖国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