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程晓璐 罗安邦
秋意渐浓,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长城”楚汉台上却气氛热烈。10米见方的巨型棋盘上,32枚重达140余斤的木质棋子,在学生们的齐心协作下步步为营。“将军!”一声落定,掌声四起——这不是综艺拍摄现场,而是刚刚结束的该校秋季运动会中一个特色比赛项目“巨型象棋对弈”。
巨型象棋赛现场
今年,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连续第10年举行“四季运动会”。从单日竞技到全年贯通,从传统田径到“体育+”融合,从场馆建设到精神塑造,该校持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以体育人的特色发展道路,逐步构建起系统化、多元化的体育育人新格局。
从“单季”到“四季”
搭建人人参与的大舞台
“别以为运动会只有秋天才有,我们一年四季都有赛场!”从晨光湖划艇训练归来的王志豪笑着说道。这位曾在武汉市新洲区徒步长跑比赛夺冠的学生,正是该校“四季运动会”体系的受益者之一。
第二十三届秋季运动会燃情开幕,青春与激情点亮健源之夜
自2016年启动体育赛事改革以来,武生院已全面构建起“春夏秋冬各有主题,季季有赛事,人人可参与”的四季运动会体系,彻底打破了“一年一会”传统模式。
“四季运动会不是简单地将运动会分成四次举办,而是根据季节特点和学校条件,科学设计运动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该校体育学院院长李爱国介绍:其中,春季运动会以球类项目为主,点燃学生运动热情;夏季依托校园丰富的水系资源,开展游泳、划船等单人和团体水上项目,清凉怡人;秋季以田径项目为主,展现速度与力量之美;冬季则开展越野长跑、校园定向越野等项目,在大自然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春季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决赛
夏季运动会——划艇竞速比赛
秋季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
冬季运动会——校园越野长跑
李爱国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少数人的竞赛’变为‘多数人的日常’,搭建人人参与的大舞台。”据统计,十年来,武生院四季运动会累计开展各类项目超过100项,覆盖所有学院、所有年级,年均参与师生逾2万人次,人均参赛1-2项。
在四季运动会框架下,武生院持续拓展特色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项目并行不悖。学校常态化开展武术、舞龙舞狮、空竹、射箭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时,依托校园自然与建筑景观,创新推出晨光湖划艇、智汇农场踩水车、校园长城越野跑、森林运动场休闲跑等项目,推动体育与校园环境、劳动教育、美育深度融合。
从“要我练”到“我要练”
激发校园体育内生动力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体育育人,不止于赛场上的激情角逐,更融入日常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天清晨六点半,校园早已生机勃勃。晨光湖畔书声琅琅,运动场上跑步、跳绳、太极汗水飞扬。这幅晨读晨练画卷,成为校园每日可见的风景。
该校各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开展“三早”(早起床、早读书、早锻炼)活动。建筑工程学院推出“春风三部曲”系列竞技项目,食品科技学院组织“撕名牌”游戏,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各班级组队跳起广场舞,外国语学院则为女生量身定制踢毽子、跳绳等项目……“三早”不再是被动的任务,而成为学生期待的美好晨光。
学生们正在普拉提馆进行训练
如果说“三早”实现了“人人动起来”,“体育俱乐部”和“晨光‘两校’”(晨光武术学校、晨光健身健美与舞蹈学校)则构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成长通道,让学生“练得专业、学得深入”。
自2013年起,学校积极探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设立了武术、太极拳、跆拳道、瑜伽、篮球、乒乓球等30多个体育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配备有专业教师及学生助教,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项目、教师和上课时间,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
这一改革延伸至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催生了50余个校院两级体育社团,涵盖龙狮、轮滑、高尔夫等项目,寓教于乐。校团委书记米红秋表示:“社团是俱乐部教学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升专项技能,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例如龙狮社,不仅在校内各大活动中表演,还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校外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们正在练习太极拳
相较之下,成立于2012年的“晨光‘两校’”更类似进阶班,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班,人数达2000-3000人。其中,晨光武术学校开展项目包括刀术、棍术、剑术、长拳、太极拳、舞龙舞狮等;晨光健身健美与舞蹈学校开展项目包括交谊舞、健美操、有氧舞蹈、有氧塑形操、瑜伽、健身小器械运动等。13年来,已有万余名学生在此结业。这种基于兴趣的“一生一技”培养与学分激励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锤炼坚毅品格的有效路径。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吾生缘”家庭农场创办人王旭校友动情地回忆:“我在武术队学会的不仅是拳法,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这种精神让我在创业艰难时,一次次挺了过来。”
从普惠性的“三早”到个性化的俱乐部,再到精英化的“两校”和完备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武生院成功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的体育育人机制。校长助理余仕良说:“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让体育锻炼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从“场地”到“天地”
“十分钟运动圈”让运动触手可及
“从任何一间教室或宿舍出发,十分钟内必定能抵达一处功能齐全的运动场所。”这是武生院学子引以为豪的“十分钟运动圈”。在武生院,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为满足教学与比赛,更为营造“让运动触手可及”的校园环境。
“截至2025年8月,学校体育运动场馆总面积达17.78万㎡,其中室内运动场馆2.33万㎡,室外运动场15.45万㎡。人均运动面积6.5㎡,远超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李爱国介绍。
数字背后,是遍布校园、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体育设施。学校遵循“均衡分布、就近服务”原则,在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都建设了高标准的运动场馆:东区有健源体育文化广场;南区有晨光健身中心和森林运动场;西区有筑美、园冶运动区;北区有徽村健身俱乐部、潇湘武馆和游泳馆;中区还有足舞轮滑花园和星辰网球场。
“国球”爱好者正在体验新球台
“我们不仅要建好场馆,更要用好场馆。”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体育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李付宝举例道:健源体育文化广场是“体育+文化+休闲”的典范,集运动、阅读与交流功能于一体;晨光湖景区不仅是水上赛事的举办地,也成为传承龙舟文化等传统体育的育人阵地;蜿蜒于校园的“千米长城”,则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健身步道与休闲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管理新模式,还将许多场馆交由学生创业团队运营,建设了徽村健身俱乐部、健源智能健身中心等30余类体育公益创业平台,通过“长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独立赛道,孵化出数百个体育类创业项目,既提升了场馆使用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了“体育+双创”的同频共振。这种“以体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模式,赢得了师生广泛好评。
从“强体”到“塑魂”
体育沃土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径。”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模式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开启了以体育为基石,德、智、美、劳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的崭新篇章。
“体育+德育”让学生在运动中锤炼精神品格。每年夏季运动会与端午节结合,晨光湖上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同台呈现,让学生在挥桨破浪间涵养家国情怀;冬季越野跑选定在钱学森诞辰纪念日开展,让学子在奔跑中传承科学家精神……这些精心设计的体育活动,将德育浸润在每个运动瞬间。
“体育+智育”让学生在锻炼中启迪智慧之光。学校认为,强健的体魄是承载知识的舟楫。通过系统性体育锻炼,学生精神状态饱满,学习效率有效提升。体育教学中蕴含的策略思维、应变能力,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通过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培养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让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考取清华大学体育管理研究生的秦英校友感慨。
“体育+美育”让学生在竞技中陶冶尚美情操。毕业季的健身健美大赛、团体操和瑜伽表演,既是学业考核,也是力与美的视觉盛宴;艺术学院师生为运动会设计会徽,将体育元素与艺术创意巧妙结合;开幕式上的千人广场舞、太极扇拼出的“中国梦”……让武生院的体育赛场成为流动的美育课堂。
师生体验“踩水车”
“体育+劳育”让学生在汗水中体验创造之乐。在学校智汇农场,传统的踩水车等农事劳动被创新改造为趣味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汗水挥洒中体验劳动艰辛与创造快乐,实现了“以劳健体、以体促劳”的良性互动。
创新的机制、完善的体系、优质的设施,共同孕育出丰硕的育人成果。近年来,学校在各级体育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奖项逾300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高位;近几年有近3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体育相关专业研究生,实现人生“跨界”飞跃。
朱亚成从社会体育专业起步,一路攻读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现任高校教师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瑜伽硕士”王天成实现从制药工程到瑜伽专业的跨界深造;“公益阿甘”武春成在校期间发起“曦晨公益”组织,如今他已成为一名特警队员,多次参与重大任务……一个个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体育育人的深层价值。
“体育育人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该校党委书记、校体委主任江珩表示,“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我校将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拓展‘体育+’融合领域,推动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体育成为每个武生院学子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剂’,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从“单日赛”到“四季赛”,从“一时热”到“时时练”,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用实践证明:当体育真正融入育人全过程,它激发的不仅是青春活力,更是成长动力。这片充满运动热情的校园,书写着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