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田贝
“张老师,真的太感谢您了!我家孩子最近变化特别大,以前特别爱玩电子产品,现在回家就主动写作业,还经常跟我们分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近日,一通来自学生小陈(化名)爸爸的电话,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的张蓓蓓老师心里满是温暖与欣慰。
一场谈心持续3小时
张蓓蓓是武汉经开一中2010届毕业生,2020年回到武汉经开一中任教。目前担任高二(5)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教10年来,在德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她常说:“德育不是讲大道理,是让学生感受到‘被在乎’。”

学生小陈曾深陷“手机瘾”的泥沼,不仅偷偷带手机到学校,上课时还躲在桌下玩,对老师的提醒和教导毫无反应。面对这种情况,张蓓蓓老师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批评和制止,而是决定用一场深入的谈心来打开他的心门。
那天放学后,张蓓蓓老师把小陈留在了教室。她没有一上来就指责学生带手机的行为,而是用温和且充满期待的语气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只是暂时被手机影响了。”听到老师这样的话,学生原本紧绷的身体微微放松了一些。接着,张老师关切地问道:“能和老师说说,为什么总玩手机吗?是不是学习上有困难?”学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小声说道:“我不是玩游戏,就是觉得学习有难度,想靠手机打发时间。”张老师立刻抓住机会,认真地对他说:“要是哪科不懂,可以随时找我们的任课老师,所有老师都会来帮助你,不用怕。”
夕阳的余晖渐渐从窗棂褪去,夜色慢慢漫进教室,从晚8时至11时,这场谈心持续了3个小时,直到保安大叔拿着手电筒巡视,推门提醒天色已晚。在这期间,张老师的孩子就安静地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着,没有吵闹。小陈好几次回头看张老师的孩子,眼神从一开始的抵触,慢慢变得柔和,最后竟有了些愧疚。那一刻,他仿佛终于明白了,老师不是在“管”他,而是真心想帮助他。

从那以后,小陈就像变了一个人。从前藏在桌下偷偷亮着的手机屏幕,再也没在课堂上出现过;曾经总低着头回避提问的他,开始主动拿着课本找老师请教。如今,他的成绩虽还在追赶的路上,但那颗曾被手机牵绊的心,早已回到了课堂与书本里。学生家长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张老师,您真的没放弃这孩子,是您把他拉回了正路。”
她是班级阅读摆渡人
在教学上,张蓓蓓老师同样兢兢业业,注重细节,力求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她认为“语文不是空中楼阁,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得一点一点磨”,她的语文课,处处体现着“看得见的用心”。

她对学生使用的“笔记本”有着严格且细致的要求。她要求学生必须用活页本,这样方便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增添和删减页面;还要分板块进行收集,比如将字词、语法、阅读理解等分别整理,让学生对自己的笔记一目了然。她常常对学生说:“把试卷上自己薄弱的部分剪了,把重点字词贴到笔记本里,再用记号笔标重点,做得赏心悦目。整洁的笔记本背后是清晰的思路,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把知识点整理好,就是把思路理清楚了。”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认真整理笔记的好习惯,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为了让同学们与好书相遇,张蓓蓓老师还成了班级的“阅读摆渡人”。她把学校老师们翻阅过的《文学小说选刊》《中国地理》等杂志细心收好,在班上辟出一方小天地,搭起一座堆满杂志的书架。那些带着旧时光温度的书页,藏着文学的浪漫与天地的辽阔,成了学生眼中的“宝藏角”。每一周,她还会特意留出至少一节晚自习,让学生卸下所有课业的匆忙,只留“阅读课”的宁静。她对学生们说:“捧着书,在文字里慢慢走,有的跟着小说人物经历悲欢,有的跟着地理图文走遍山河,让心灵在墨香里悄悄生长。”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渐渐爱上了阅读,教室里常常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张蓓蓓从经开一中毕业,如今又回到经开一中。十年的时光,是她追寻、沉淀并践行教育初心的历程,她希望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孩子们照亮青春之路。”该校校长冉红表示,从当年课堂上的心潮澎湃,到如今站在讲台上引领学子领略文字的魅力,改变的是身份与视角,不变的是张蓓蓓老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希望她继续倾注心力让每堂语文课都成为师生共赴的美好之约,用这份执着与坚守,延续教育的微光,让更多的学生在她的关爱和教导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