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钢铁巨龙穿山越岭,将革命老区的千年期盼化作现实;一张流动网络纵横延伸,让秦巴山区的时空距离悄然改写。
2024年6月27日9点10分,巴南高铁开通首发D5133次列车驶出巴中东站
2024年6月27日9点10分,当D5133次动车组从巴中东站驶出,划破川东北晨雾的不仅是列车的汽笛,更是革命老区巴中千年不变的时空刻度。
曾经,巴中百姓一次远行需披星戴月、辗转奔波;如今,250公里的时速将巴中至成渝地区的时空距离压缩近半,化作朝发夕至的坦途!
这条钢铁动脉承载着老区人民的殷切期盼,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跨越,更让巴中深度融入现代交通网络。巴南高铁的飞驰,正书写着革命老区从交通末梢迈向区域枢纽的壮丽篇章,见证着“天堑变通途”的时代奇迹。
从双城辐射到全国经纬
“你见过凌晨3点的巴中东站吗?”2025年“五一”小长假,在重庆读大学的小袁攥着候补成功的高铁票,踏上了归乡之旅。列车抵达时,整座城市还沉浸在夜色中。
临近周末,一列动车到达后的巴中东站出站大厅人头攒动
出站瞬间,人潮裹挟着疲惫与期待奔涌向前。小袁举起手机,将眼角藏不住的笑意连同身后攒动的人群一同定格进镜头。“虽然抢票难,但能这么快回到家,值了!”呼啸而过的高铁,载着游子的思念, 也载着家乡与远方越来越紧密地联结。
回溯高铁开通运营前的巴中,交通瓶颈如同大山般横亘在发展之路上。南下成都需步行半月或乘车一两天的记忆,曾是巴中人难以释怀的困顿。即便到了2012年,巴中开通运营至成都的普通列车时,那列停靠在成都北站的“绿皮车”,在成排电气化列车中显得格外刺眼,彼时巴中到成都的车程仍需近5小时,与自驾耗时相差无几。建地设市30年间,巴中虽实现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首位的突破,但缺乏高等级铁路的短板,始终制约着这座城市融入区域发展的步伐。
高铁的轰鸣彻底改写了这片土地的时空逻辑。通车后,巴中至成都的最短运行时间压缩至2小时16分,较此前缩短110分钟;到重庆仅需2小时46分,减少75分钟车程。这种“时间折叠”效应,让巴中瞬间融入成渝“两小时经济圈”,更通过2025年三季度调图新增的杭州东直达动车,将经济辐射半径延伸至长三角——早上从巴中东站出发,傍晚就能在杭州品味西湖醋鱼。
如今的巴南高铁,已从开通运营初期的仅通达成渝两地,发展到2025年覆盖10省市39城市91个站点。
这是一条不追赶就会被围困的“突围之路”,也是一条不追赶就会被抛弃的“超越之路”,更是一条不追赶就难以持续的“开放之路”。
从高速路网穿山越岭打破蜀道天险,到空港航班划破长空连通四方,再到钢铁巨龙呼啸而至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巴中以交通为笔,在大巴山深处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开放画卷。
交通能级的跃升,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昔日的交通末梢,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蝶变为区域枢纽,用高速的动脉、空港的羽翼、高铁的脊梁,搭建起更加广阔的立体通道。
从出行节点到“黄金通道”
每当节假日和周末,在巴中东站和西站,“忙碌”是永恒的主题。
清晨7点,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与拎着土特产的商贩擦肩而过;午后的候车厅,广东客商捧着《巴中投资指南》细细研读;华灯初上时,来自重庆、南充等地的“周末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站前广场的光影——这座交通枢纽,正成为游客观察老区活力的“显微镜”。
“以前去外省进货得凌晨赶车,现在喝着咖啡就能打个来回。”服装店主李兰的账本里,高铁开通运营后每月增加了3次补货频次。在广东创业的巴中人李伟,2025年春节带着父母乘坐高铁,体验了一场“春运不苦”:“妈、老汉第一次坐高铁,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安逸得很。”
国外友人乘坐高铁到南龛坡打卡
数据印证着改变:巴南高铁开通运营一年以来,累计到发旅客310万人次,其中发送156万余人次,到达154万余人次,已成为市民出行首选交通方式。
高铁的开通运营,为巴中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同样令人瞩目。它犹如一条经济动脉,在优化供应链运转效率的同时,显著增强了企业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为企业发展开辟了全新赛道。
在巴中经开区,巨星铭创等多家规上企业借高铁东风加速集聚,高铁让外地员工从“两地奔波”变为“双向奔赴”,更让沿海客户当天即可完成考察往返。
这种“高铁效应”还渗透到产业链发展。四川伍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承接了巴南高铁全线站点的室内照明工程,还设计了巴中东站站前广场的配套灯光系统,以光影艺术点亮旅途。作为建设者,这家企业也成为发展红利的直接受益者——高铁的开通大幅压缩了员工差旅成本,让跨区域协作更加高效;同时,客户往返厂区考察变得更加便捷顺畅,极大提升了商务洽谈效率。
从巴中东站延伸至南充北站,这条宛如巨龙腾飞的高铁线路,已然成为串联城市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黄金通道”,让巴中在区域经济版图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站在通车运营一周年的节点回望,巴南高铁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交通线,更是老区发展的“加速器”。
从“深闺待识”到“八方来仪”
一年前的今天,首列动车组从巴中东站驶出的轰鸣声,至今仍在巴中山水间回响。
一年来,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成为巴中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推动这座千年古城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焕发新的生机。
自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朋友圈”不断扩大。在高铁开通运营“满月”时,巴中市共到发旅客达31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3.6万人次,其中光雾山、诺水河高铁直通车试运行发班56班,运送游客约400人,超八成来自南充方向。
“以前游客嫌山路颠簸,现在乘高铁到巴中东站,转乘旅游专线1.5小时就到民宿。”光雾山民宿老板李姐一边处理刚采收的山货一边说,“现在成都客人喝早茶时下单,中午就能在我家院子里摘红苋菜。”
“去年红叶节,全市接待游客总数927.15万人次。”光雾山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记得高铁开通运营首日,从成都直达的旅游专列带来300余名游客,过去自驾需5小时,现在2小时16分的高铁+40分钟直通车,让‘周末游’成为可能。”
高铁像根金线,把散落的景点织成了锦绣。
“高铁开通后,说普通话的客人多了两成!”恩阳古镇一茶馆老板魏庆雪告诉记者。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恩阳观看中华龙舟大赛
从中国自由式小轮车联赛,到2024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再到2025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2025中华龙舟大赛四川巴中恩阳站……一项项国家级赛事正搭乘巴南高铁快车,为巴中注入活力。
交通便利不仅加速了赛事落地,更重塑了消费场景。今年端午节期间,依托龙舟赛事,恩阳区共接待游客72.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0%、368%。2025中华龙舟大赛四川巴中恩阳站期间,赛事与“恩阳梦华录”宋风街区联动,形成“观赛+逛展+夜游”的闭环体验。重庆游客刘女士感叹:“周六乘高铁2小时46分到巴中,周日看龙舟,周一游光雾山,高铁票还能兑换景区门票,太方便了!”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正让巴中以全新的姿态,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乘风破浪。
2024年6月6日,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指出,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区。21天后,巴南高铁开通运营,全域联动做强文旅,正逢其时。
“巴南高铁有效解决了巴中发展文旅产业长期面临的交通通达性问题。高铁运行速度快、准点率高,极大缩短了游客的出行时间。让游客可以更轻松地到达光雾山、诺水河、恩阳古镇等知名景区,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同城效应”的逐步显现,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高铁相互串联,形成更大的旅游网络,也让巴中这座曾因“蜀道难”而藏在“深闺”的城市,在高铁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从内外联动到欣赏巴中
暮色中,巴南高铁缓缓停靠站台,“车到站,人到家”的承诺,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在钢筋水泥的站台间,点亮每颗归乡的心——在这里,每一次抵达都是温暖的延续。
自高铁开通运营后,巴中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起完善的“体制+机制+人员”配置体系,多部门力量如细密针脚,将执法、管理与服务缝合成严密的“守护网”,让站场秩序焕然一新。
同时,创新性地推出《巴中市机场铁路枢纽保障1+N工作机制》,构建起“协调小组+牵头部门+专门机构+属地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将高铁站打造成为展现巴中形象的“第一窗口”,让初到巴中的旅人和归乡的游子,从迈出车厢的瞬间,就触摸到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车站不仅是车站,而是被赋予温度的“城市会客厅”,用井然有序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
一年来,在接驳的时空褶皱里,巴中用创新勾勒出出行的诗意。“畅行巴中”小程序如同数字向导,指引归途方向;穿梭的公交快线、机场专线,是城市流动的脉络,将高铁站与城市各个角落相连;多部门联合执法的身影,恰似春风化雨,悄然抚平站场周边的喧嚣,让旅客脚步轻盈如蝶,顺着规划好的路线,融入这座城市的呼吸。
走进巴中东站,崭新风貌跃入眼帘。回望它的蜕变历程,恰似翻开一部关于成长的动人诗篇:除地下停车场外,新建的地面智能停车场宛如城市的魔法口袋,246个车位与4条通道有序延展;出站大厅内,多个旅客休息区为旅人提供休憩港湾;精品超市、便利店、咖啡轻食店,满足旅客多元需求;志愿服务驿站、电子寄存柜、共享充电宝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点滴细节尽显人文关怀。
巴中东站内设自助寄存柜
特别是在2025年春运期间,筹备组派专人驻站,与属地部门、车站及运输企业紧密协作,精细统筹站场管理与运力保障工作。同时,“欢迎回家·情暖旅途”系列活动暖心开展,一声声问候、一项项贴心服务,让每一位归乡旅客都感受到浓浓暖意。
今年春运期间,多个部门在巴中东站搭建临时咨询点。
巴中西站自投运起,便与东站形成交相辉映之势。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全面提升站外运营服务水平。执法人员组成“铁卫队”,以24小时轮值模式,时刻关注站外动态,对违规拉客、乱停乱放等行为快速响应、及时整治;通过科学规划出租车、公交车、社会车辆专属车道,配合清晰醒目的标线标牌,让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有效保障出行安全;同时积极协调开通运营K208、K206两路公交线路,为旅客打造从出站到换乘的无缝衔接体验,让每一段旅程都便捷舒心。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4月17日,汉中经巴中至南充高速铁路(汉巴南铁路)汉中至巴中段方案研究采购服务项目正式启动竞争性磋商,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迈出坚实步伐。6月7日,预可行性研究专家评审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为项目推进按下“快进键”。作为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点工程,汉巴南铁路正全力冲刺纳入国家“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力争早日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高速公路盘山越岭,打破群山阻隔,到机场通航架起云端通道,拥抱四海苍穹,再到高铁呼啸疾驰,连通十省繁华——巴中以交通为弦,奏响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巴中市机场铁路枢纽保障中心负责人赵泽中表示,巴中交通建设正朝着更精细化方向迈进。今后将持续深化与成都铁路局的常态化对接,通过动态优化列车运行线路图、拓展长途列车线路,全力打造便捷舒心的“回家路”、串联诗与远方的“旅游路”、汇聚资源要素的“投资路”,让每一趟列车都成为老区发展的“加速器”。
高铁飞驰一载春秋,革命老区一路欢歌。
从米仓古道的肩挑背扛,到高铁时代的人潮涌动,钢轨上的振动频率已与老区心跳同步。
这条铁路丈量的不仅是公里数,更是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它运载的不只是旅客,更是一个时代的加速度。如今的巴山儿女,正凭借这条钢铁动脉,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开放发展的时代脉搏,牢牢地焊接在祖国的高铁版图之上。
未来,还有更多轨道上的巴中故事,等待鸣笛启程……
(图文:巴中融媒记者 牟柯 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