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到“钱景”:看江苏邳州古村落如何“破圈”生长
2025-08-28 11:03:00 来源:极目新闻

在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一座座古村落如散落的明珠,连缀起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近年来,邳州市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将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创新之路。


占城镇:生态为本、产业融合,古老乡村唤醒“美丽经济”

八月的邳州市占城镇山上村,青石小路曲折通幽,百年古树枝叶葳蕤。修旧如白的民居与斑驳的知青旧居彼此映照,焕发新颜。这个曾因交通不便、人口外流而趋于沉寂的传统村落,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生态花园”。

“从前村里路难走,环境差,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村民赵会华感慨地说。随着政府推动生态修复工程,村庄道路全面硬化,河道重现清碧,40亩樱桃园和露营基地陆续建成,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更引回了越来越多的归乡人。

返乡青年索杰利用自家宅基地打造樱桃采摘和露营体验项目,年收入超20万元。“节假日这里特别火爆,经常一帐难求。”他表示,村里还举办农耕文化节,吸引城市游客体验磨豆腐、打年糕等传统技艺,真正让“乡愁”落地生金。

作为江苏省特色传统村落,山上村依托知青旧居、蘑菇峰、黄草山省级森林公园等资源,正积极推进南部文旅开发项目,构建“农业+旅游+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真正实现从“好风景”到“好前景”的跨越。

土山镇:红绿交融、文化铸魂,千年古镇绽放时代新韵

邳州市土山古镇则展现出另一条振兴路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交融共生。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这里因《三国演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典故闻名。古镇区内,五百余年历史的关帝庙巍然屹立,深巷幽径、石板老街保存完好,明清民居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掩映翠色。

“我们从2006年起就对古建筑实施保护性修缮,打造明清小街和关公商业街。”土山镇副镇长仲婷介绍,如今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千余名周边村民就业。

在修复基础上,土山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依托中共邳睢县委旧址、王家大院等遗址建成党史教育基地,组织“忠义文化轻骑兵宣讲团”,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系列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2025年,土山古镇入选“江苏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这里曾是淮海战役粟裕将军的前沿指挥所,我们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仲婷说,镇里每年组织中小学生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老建筑、老传统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政策护航,古村迎新机

随着《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和《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相继实施,传统村落被明确纳入保护体系,为守护乡愁记忆、传承地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占城镇山上村、官湖镇授贤村、铁富镇姚庄村等一批传统村落已被列入江苏省保护名录。它们不仅留存着青石民居、古树街巷,更承载着独特的农耕记忆与文化认同。

邳州古村落保护并未停留于静态存续,而是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基础、生态修复优化环境、文化传承铸魂赋能、产业融合富民增收——这一模式正日益成熟。从山上村的知青旧居到铁富镇的“时光隧道”,从授贤村的“柜族”风情街到土山古镇的红色教育基地,一个个古村落在时代浪潮中寻得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

“我们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域旅游打造联动推进,积极构建以农耕文化与生态资源为特色的传统村落连片空间,激发区域乡村旅游活力,推动邳州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焦锋表示。(图文来源:王壮、苏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