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0月16日消息(记者刘浩)10月14日,安徽省在黄山市黟县和合肥市,先后举行了两场关乎该省文旅发展的重要会议。上午,全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黟县召开,会议提出,要极致发挥安徽优势,积极建设全域旅游先行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下午,在合肥举办的2025安徽省科技赋能文旅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则以“数智文旅皖美未来”为主题,共同探索科技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两场会议,不同地点,不同视角,却共同勾勒出安徽文旅发展的新图景:以长期主义为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为战术路径,打造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此外,两场会议还共同强调了融合发展的理念,打破传统文旅产业的边界,指向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产业发展模式。
【长期主义的智慧】
在黟县举行的全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指出,要“坚持长期主义,保持耐心纯粹”。
一位与会的文旅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对此他们深有体会,对于文旅产业而言,坚持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定力。他认为,在互联网浪潮中,层出不穷的网红景点虽能一时吸引眼球,却往往如昙花一现,热度消退后对地方文化积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甚微。
该从业者认为,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回归产品与体验的本质。唯有沉下心来,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打磨每一处细节,才能构筑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形成持久不衰的吸引力,让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
黟县对徽派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对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基于一份长期主义的坚守。自2000年宏村、西递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2021年西递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黟县始终将保护徽派古民居的肌理视为根本,以此守护徽州文化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场景进行创新。
长期主义不仅体现在场景与产品中,更承载于人的身上。在黟县西递村,七旬村民胡晓雯不久前入选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自1991年从父亲手中接过钥匙,她守护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敬爱堂”已34年。从青丝到白发,她日复一日地清扫、巡查、讲解,更创新地将“普通话讲解”与“古黟调演唱”结合,让徽州故事走向世界。胡晓雯说,文化遗产保护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今天所有的守护与坚持,并非为了当下的掌声,而是为了在历史的漫漫长卷中,为后代留下无可替代的一页。
“长期主义不等于缓慢发展,而是强调久久为功。”一位参会嘉宾表示,这一要求体现了安徽对文旅产业市场化规律的尊重。
2024年以来,安徽文旅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文化服务方面,多部文艺精品叫好叫座;文化遗产“热”度攀升,考古成果丰硕,安徽博物院红色基因库数量全国第一;文旅产业动能强劲,国内旅游人次与花费创历史新高,入境旅游大幅增长。
【科技赋能文旅新生态】
当全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提出“要极致发挥安徽优势”时,在当天下午的科技赋能文旅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得到了直接响应。将科技创新这一安徽的最显著动能,深度赋能于文旅产业,正是“极致发挥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次大会汇聚了省内外文旅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展示了5G、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应用。
活动现场,正式发布阜阳双清湾水上沉浸式数字展演夜游项目、合肥元·书局数智新场景等15个“2025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覆盖智慧景区建设、数字艺术展演等多个前沿领域,集中展示了安徽在推动文旅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科大讯飞等12家企业(单位)带来了科技赋能文旅的精彩路演,展现了文旅全产业链蕴藏的无限可能。
在淮北市,夔牛天街通过引入智能仿生机械巨兽这一高科技核心吸引物,成功为老电厂遗址注入新生活力。该项目以强烈的赛博风,展示了科技赋能文旅、盘活工业遗存的巨大潜力。
在黟县西递村明经湖畔,“非遗+科技”沉浸式夜游受到游客欢迎。“西递夜游”项目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它以科技为笔,徽文化为墨,在静谧的古巷与湖面上绘制出一幅流动的的光影画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文柏团队带来的“数字复原钱学森”项目,生动展现了科技如何为文旅注入新动能。当数字技术将钱学森先生从历史中“请”回,让他跨越时空向在场嘉宾打招呼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数字技术的鬼斧神工,更示范了如何将历史名人IP转化为可对话、可传承的文化资产,为文旅业态的升级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科技不仅改变了旅游体验形式,更拓展了文旅产业的边界与内涵。
位于淮北市的夔牛天街(央广网记者徐鹏摄)
数字复原人物“钱学森”(央广网记者刘浩摄)
长期主义的定力与科技创新的活力,是安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从全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到安徽省科技赋能文旅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安徽正以“长期主义”为战略定力,以“科技赋能”为创新引擎,共同驱动着一幅“皖美如画”的文旅新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