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处,龟山论古今!溯源武汉三千年变迁
2025-11-17 22:06: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张祖悦 孟婧

11月16日,武汉“社科讲坛”走进龟山公园知音殿,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风,武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吴明堂,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原汉阳区方志办主任方东平三位专家学者,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以“江汉朝宗——龟山地理位置之优越”为主题的深度对话论坛。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图书馆主办,武汉市龟山风景管理处承办,旨在通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维度,解读龟山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地质学家的视角:龟山是武汉的“城市脊梁”

首先,李江风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龟山的重要性。他指出,“江汉朝宗”一词源自《尚书·禹贡》,意为“江汉汇流,朝宗归海”,而龟山正是这一壮丽景观的核心所在。

“龟山虽然海拔仅90.02米,但它与蛇山共同构成了武汉中部的显著山系,从蛇山向东延伸为洪山、珞珈山,向西跨越长江成为龟山、扁担山等,在武汉城区绵延30余公里,堪称武汉的‘脊梁’。”李江风通过翔实的地质资料说明,龟山与蛇山均由泥盆纪晚期的石英砂岩组成,是典型的地质名山、科学名山。

李江风特别强调,龟山不仅在地理上处于武汉的中心位置,更在文化景观中占据关键地位。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知音文化的发源,从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塞,到近代“汉阳造”的工业文明,龟山见证了武汉三千年的历史变迁。2014年,武汉市更以“江汉朝宗”命名两江四岸景区,其中龟山“城市阳台”成为核心景观,充分体现了龟山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地方志专家的考证:七座古城见证了龟山的战略地位

吴明堂则从历史文献角度,详细考证了龟山周边曾经存在的七座古城池,揭示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要冲的悠久历史。

“约建于东汉建安初年的却月城,是武汉市中心城区最早的城池,比江南的夏口城还要早20多年。”吴明堂通过大量地方志记载,勾勒出龟山地区城池演变的清晰脉络:从东汉的却月城,到三国的鲁山城,再到南朝的萧公城、梁废城,直至至今仍在使用的汉阳城,以及元末徐寿辉建立的“天完国”都城和著名的铁门关。

吴明堂指出,唐代以前,龟山与凤凰山实际上是同一座山体的两个山峰,统称翼际山或大别山。宋代以后,凤凰山得名凤栖山,而龟山仍保留大别山、鲁山之名。这一地理特征使得龟山——凤凰山系成为汉阳古城天然的北部屏障,历代官署多建于凤凰山南,形成了“凤凰山下汉阳城”的独特格局。

历史学者的解读:水系变迁塑造城市格局

方东平重点阐述了水系变迁对龟山及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他指出,武汉一带的长江、汉江、月湖、莲花湖均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人类活动才逐渐形成现今的地貌。

“明成化初年的汉水改道,是武汉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方东平表示,此次改道使汉水主流在龟山之北入江,龟山南侧河道逐渐淤塞,从而使得汉口从汉阳县地域析出,形成了今日三镇鼎立的格局。

对于“汉水改道后汉阳之名为何不改”的疑问,方东平给出了专业解答:“汉水改道时,‘汉阳’之名已使用860余年,这是沿用不改的主要原因。同时,汉阳城西南的夹河水系中仍有汉水汇入,保留了‘汉水之阳'的地理特征。”

互动问答:共话城市未来魅力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围绕龟山地质特征、地名演变、文化地标建设等问题与专家深入交流。有观众询问龟山是否存在宝石资源,李江风明确回应无高品质宝石产出,但砂岩地质中可能存在少量水晶类矿物;针对凤凰山与龟山的文化关联问题,吴明堂建议通过步道连通、联合打造文化主题线路等方式,激活两地的历史渊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