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简俊晖 彭唯
通讯员 鄂文旅
6月25日晚,“南音楚声”中华传统文化美育课堂在武汉大学爱平音乐厅开课试演,千余名观众沉浸式欣赏了上古歌谣《弹歌》、夏禹时代的《候人歌》等12件楚地音乐作品,接受一场音乐美育洗礼。
《弹歌》
12件作品以历史时代为线,分为上中下三篇,从上古到宋代,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楚地音乐的风貌。如《弹歌》作为现存最早的诗歌,其“二二”节拍是楚地先民将自然声响升华音乐韵律的印证;被称为“南音之始”的《候人歌》,以“候人兮猗”的情韵奠定了楚地音乐“以情动人”的审美基调。房县民歌调《诗经·汉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了周代雅乐遗风;《越人歌》对越语歌谣的楚声转译,展现了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质。
《越人歌》
现场观摩学生对“南音楚声”的美学特征表现出浓厚兴趣。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张同学表示,这次课堂形式新颖,感觉既不同于传统的舞台艺术,也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古色典雅的电子水墨画、国画背景,配上舞台上人物歌咏吟唱时的表情,让人能感受到古人对美的追求。
《沧浪歌》
据悉,本次美育课堂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等承办,是相关各方协同美育工作中的一次全新尝试。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邢君成介绍,“南音楚声”用12首文学性、代表性、传播性都较强的楚地音乐作品,串联起楚文化的发展脉络,勾勒出荆楚文化的壮丽画卷。该馆副馆长秦海群担任此次课堂的创编统筹,她表示:“当看到年轻团队把学术成果化作鲜活舞台语言,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这就是创新传承的魅力。”
《诗经·汉广》
相关专家介绍,楚声是战国秦汉时期楚地音乐的总称,以长江中游为中心,涵盖汉水至徐淮流域,又称“楚调”或“南音”。而“南音楚声”则是融合历史渊源与当代创新的文化概念,既是对古乐器、乐谱、礼仪的挖掘和再现,也是对楚乐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的深度溯源。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