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末的晚风中,“苏超”的热浪席卷江苏。6月28日至29日,第五轮激战在五座城市主场点燃绿茵烽火:盐城主场迎战镇江,31833人的盛况犹在眼前,次日苏州主场对阵扬州,43617人的观赛纪录便悍然越过了新界碑。数字背后,是如潮水般涌向看台的脚步,是震耳欲聋的加油声浪,一场关于城市与归属的情感狂欢正在上演。
这股热潮的核心,源于城市之名印上球衣所点燃的朴素归属感。连云港对阵淮安的“西游德比”现场,球迷装扮成大圣模样,高呼球队是“心中的盖世英雄”。南通主场4:0战胜宿迁后,落泪的宿迁球迷向球员致谢:“不管输赢,感谢你们的拼搏!”看台另一端随即响起“宿迁加油”的温暖呼应。一位球迷的心声道出普遍情绪:“比赛就是享受友好竞技,为家乡加油就好,不必过分在意水平与结果。”这份基于地域身份的热情,构成了“苏超”破土而生的深厚土壤。
6月29日,南通VS宿迁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庄滨滨摄)
这份情感认同,在平凡与坚持中迸发出独特力量。上周末滂沱大雨中的常州对阵南京一役,常州队再度吞下失利苦果。这支由业余球员组成的队伍,其处境何尝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写照?虽非谷底,亦未登顶;偶有闪光,却难称夺目。然而,“苏超”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底色,正由这份“平常”与“普通”所锻造:没有过人天赋并非退缩的借口,经历失败更非沉沦的理由。常州队员在球场的每一次奔跑,都映照着普通人面对生活时不言弃的韧劲。
更深层的共鸣,则来自对一段失落记忆的修复。2021年初春,新科中超冠军江苏队解体,成为无数江苏球迷心头的遗憾。四年后,“苏超”赛场上,杨笑天等旧将的身影重现绿茵,如同记忆的活化石。一位亲历者的身份转变极具象征意义:从当年黯然神伤的球迷,到如今的足球从业者,在南京队首战重归看台——这不仅是个人的历程闭环,更是群体记忆的缓慢弥合。当南京队将主场迁回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奥体中心,看台上铭刻的旧日情感,正被新的呐喊唤醒。
“南京发布”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曾动情地提起2020年江苏队夺冠的荣光:“那支曾经拿下中超冠军的江苏队里,有南京人,有苏州人,有徐州人,有扬州人,有南通人,有无锡人,有宿迁人……还记得他们都是谁吗?你或许记不太全了,毕竟5年时光过去了。”岁月或许模糊了具体的面容,但凝结的情感却愈发清晰:“当他们在一起,他们才是江苏队。”
“苏超”的燎原之势,其深远意义在于它以最低门槛,将足球重新种回普通人的生活。它抛却了唯胜负论的桎梏,直白地呼唤人们:“何不亲自上场感受一次?”输赢让位于纯粹的热爱与参与。正如徐州队领队李锋观察到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球场,这些孩子很可能就此爱上足球,甚至成为中国足球未来的“后浪”。足球普及率不足的痼疾,正被这自下而上的热情悄然溶解。
此刻,千万双眼睛凝视的不仅是滚动的足球。当“苏超”以城市之名缝合历史的创口,以草根之力拓宽足球的河床,它便超越了竞技本身。它以最质朴的方式让足球回归市井烟火,让呐喊发自肺腑——如同一次如释重负的情感解封,一次浮出水面后的酣畅呼吸。在城市归属感的滋养下,足球的种子终将在江苏大地重新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