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锵——”当清脆的鼓点穿透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怪村的晨雾,国家级非遗怪村太平鼓第四代传承人王娟正带领队员调试鼓绳。这面蒙着羊皮、缀着铜铃的太平鼓,承载着自唐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最初它用于祭祀仪式,后来演变成一种流传民间的艺术形式。”王娟讲述着怪村太平鼓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怪村率先成立太平鼓队,老艺人们背着鼓走村串户,让这门技艺在岁月流转中得以传承延续。“身为‘80后’,我既希望怪村太平鼓能在我们这一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又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孩子将它继续传承下去。”王娟表示。2008年6月,怪村太平鼓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娟与队员们表演怪村太平鼓(央广网发丰台区王佐镇供图)
在王娟看来,传承并非守旧。2014年,她力主进行创新,“我们请了专业舞蹈老师,把民族舞的柔美融入鼓点之中。”改编后的《新太平鼓韵》不仅在北京市区展演中惊艳四座,更带着京西村民的精气神走进德国汉堡艺术节。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力量的注入。村内幼教专业的学生将太平鼓开发成“幼儿微课”,在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亚军。“孩子们用卡通鼓面、趣味童谣演绎太平鼓,这是我们从未想过的创新。”王娟说。如今,怪村太平鼓队42名队员中,20余名青年已成为演出主力,最小的队员年仅6岁,让观众看到了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王娟与队员们表演怪村太平鼓(央广网发丰台区王佐镇供图)
“2015年第一次进校园时,孩子们盯着鼓面的眼神,我至今难忘。”王娟回忆起“太平鼓进校园”这十年的传承之路感慨颇多。十年间,社团课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35名固定学员,20名核心队员曾登上2023年第二十六届北京市学生艺术节的舞台。在非遗进校园实践中,王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太平鼓技艺走进校园课堂,培育出百余名青少年队员,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2025年春节,怪村太平鼓队亮相国家非遗馆与园博园京津冀庙会,老中青三代的鼓点交织成时代的交响。“有游客说,看到我们打鼓,就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文化底气。”王娟表示,这种认可让她更加坚定要做好怪村太平鼓的传承。“我们要让鼓点跟上新时代——下一步计划做短视频教学,让更多人跟着手机学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