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云散文|荷馔与解题
2025-07-15 18:30:00 来源:极目新闻

虎渡河边的人家,一年四季要吃“四块肉”:春吃鲊广椒炒腊肉、夏品荷叶粉蒸肉、秋嚼红烧肉、冬食扣肉。在恨不得躲进冰箱的酷暑,若不吃一回荷叶粉蒸肉,就真辜负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盛境。

小时候,祖父行医治病之余,勤于研究药膳。他总是在夏日黄昏放下药箱,从荷塘掐来几片荷叶,将五花肉切片,用生姜、辣椒酱、花椒腌制,裹上一层用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磨成的粉,用荷叶裹实,上竹笼蒸二十分钟。五花肉吸收荷叶清香,荷叶摄取多余的油脂,食材中的风味彼此交织、彼此补充、彼此提升。打开荷叶,香气分子扑鼻而来,落箸入口,鲜香软糯,入口即化,颇有一番“过雨荷花满院香”的诗趣。

除了包肉,荷叶还能包鱼、虾、鸡。《射雕英雄传》中黄蓉随手整了一只“叫花鸡”,叫洪七公口水直流,片刻间吃得只剩几根鸡骨,连连称赞“妙极,妙极”,连自己的看家本领降龙十八掌也尽数教给了“靖哥哥”。能让尝遍天下美食的洪七公心心念念的叫花鸡,其实是一道传统名菜,做来也方便。将宰杀的鸡去除内脏洗净腌制一会,再放葱姜蒜和百合、莲子、桔梗在肚里,摘几片新鲜的荷叶裹鸡,外层用黄泥糊严,再以枯枝烧烤至熟。吃的时候,以锤子敲击,泥壳脱落,剥开荷叶露出香喷喷的鸡肉,入口酥烂鲜嫩,还带着一股淡淡荷香,具有清暑益气、解热抑菌之效。这道菜也叫“伍子胥鸡”。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避楚平王追杀,从楚国辗转逃亡至吴国淮河下游一带,在一荷塘边得到渔民救助。渔民以荷叶裹鸡、藕粉调羹为其充饥。这段故事叫“荷香护义士”。当地食客掀开荷叶的刹那,或许能嗅到春秋战国的风烟,看到淮河千年的涟漪。

食了荷叶,再说荷花。这“花中君子”自古以来被无数文人墨客美赞。它不仅入诗、入画,还可入口。每逢盛夏,白荷微开,母亲摘一些花瓣,洗净风干,在鸡蛋与面粉糊中一拖,以挂浆之体放油锅里慢炸,至金黄色捞出,放一边冷却一会,再重炸至酥即成。装盘后根据口味,撒白糖或椒盐。“炸荷花”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是齿颊生香。父亲笑着说,吃了这个可以“治烫伤”,我不禁想起老舍的《吃莲花的》文章来。

其实,母亲是跟外祖母学的。为了改善儿女们的伙食,外祖母常绞尽脑汁。当外祖母看到河塘里的荷花,便有了主意。她去买了点面粉,打鸡蛋、挂面糊、炸荷花……母亲每每回忆,眼里总有泪花闪现。她说吃这个真奢侈,一年攒下来的猪油本就有限。这是爱的力量,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我看来,外祖母多像一只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虽然苦难来自外界,但坚韧在骨子里挺立,就可以战胜一切困苦。这是一种人生姿态,乡民靠这些内在的东西,重新改写着各自的命运。

难怪母亲做饭,每炒一碗菜,只放两调羹菜油。我对母亲说,现在不缺油了,多加一点菜才香。母亲总是语重心长道,“细水长流,遇灾不愁”,“钱往节约来,浪费离家远”,“节省要从仓头到仓尾,才能顺利平安过到老”……

成家立业后,我最喜欢做三道荷馔,也将烹饪“家味”融入到“家风”之中。第一道是荷花鸡蛋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做法很简单,选新鲜的荷花瓣洗净,与鸡蛋一同烹煮即成。汤色清亮、花香四溢。喝上一口,似有清风拂过脸颊,带来不少凉意,正应了“荷香随远风,散入人心脾”这句话。这道菜比喻为人处世要一生清、一身清。我叮嘱儿子,要时时洁身自好,从不与人同流合污。第二道是凉拌莲米——“莲子心中苦,莲心苦在心。”将莲子去心,蒸熟后冷却,再加入冰块与白糖,即成。莲米颗颗分明,口感爽脆,微苦中带着凉津津的甜味,仿佛在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凉拌莲米代表着健康、坚定、无染之意。我告诫孩子,在风雨中坚守初心,在自律中勇毅前行。第三道是清炒藕带——“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将新鲜藕带切成段状,与葱、蒜等调料一同翻炒即成清炒藕带。藕带口感爽脆,夹杂着微甜,能“解烦毒,下淤血”。在清咸丰年间,藕带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这道菜寓意“清正廉(莲)洁(节)”,我告诉孩子,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积极面对、不屈不挠,都要始终保持向上攀登的坚韧信念。

其实,最好的菜肴,是能保持菜的本味,它不复杂,吃的时候不觉得是在吃菜,而是在解一个答案。

荷,是水乡的瑰宝,也是水乡人的骄傲。愿荷之美味,永远如题目一般充满期待。

(作者地址:荆州市沙市区碧波路13号沙市区纪委监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