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体学子“新”火相传:田间地头践初心,笔墨镜头传乡音
2025-07-18 11:43: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蒋欣怡

7月5日至7月11日,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组织四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十九名师生赴襄阳市南漳县开展暑期实践,结合新闻传播与体育优势来服务乡村,助力乡村发展。这场以“服务基层,以体育人”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武汉体育学院青年们走出校园、扎根大地的成长之旅,更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子用实际行动助力基层发展、促进体育传播、呼应时代需求的生动实践。

深耕调研:用脚步丈量乡野,探寻基层脉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抵达南漳县后,志愿者们先以“调研者”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聚集当地发展的“痛点”与“亮点”,融合“体育”与“传播”特色,开启了一场与南漳县的深度对话。

在南漳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中,志愿者们认真参观学习,询问建馆人初心;在金漳农耕文化展览馆和东巩镇太坪村李子园,队员们探索当地种植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破局;在城南湿地公园,他们深入群众,调研群众日常体育运动情况,询问群众对县城体育设施建设的更多需求;深入当地特色工厂企业,了解企业中存在的体育活动……从红色文化到特色产业,从体育惠民到民生保障,团队成员们用镜头和一张张调研问卷记录下最真实的基层声音,形成多份针对性调研报告,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来自青年视角的参考。

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采访

“以前只在新闻里见过‘乡村振兴’,如今能够亲身体验感受,才知道‘乡村振兴’远远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的汗水。”调研队员说道。这场调研,让学子们对于乡村文化,对于群众体育的了解从“文字服务”变成了“鲜活故事”,为后续的志愿服务找准了方向。

立体传播:用专业所长,讲好南漳故事

作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如何让南漳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队结合“体育+新闻+新媒体”的融合优势,打造了一系列极具传播力的作品。

在社区里,播音的同学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对社区小孩进行推广普通话的课程,让小朋友们从小就讲好普通话;在蛮河河堤上,大家体验当地特色“跑团”活动,为其拍摄宣传片,用镜头展现特色体育精神;在东巩镇太坪村李子园,他们帮助村民通过直播售卖滞销的李子,累计售出上千斤李子,帮助村民解决燃眉之急,扩展销路;他们撰写深度报道,讲述帮扶过程,被《湖北日报》等媒体转载,让这些需要被帮助的地方被更多人看见。

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社区进行推广普通话

实践队员们通过传播的力量,让更多外地人看到了南漳特色,让“南漳故事”走出大山,走到更多人身边,也为当地“文旅融合”“农产外销”注入了新动能。

公益服务:以青春温度,暖基层土壤

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看见”,更在于“行动”。结合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特色与新闻传播专业优势,团队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化、多样化的公益服务,让青春的温度真正融入基层土壤。

在体育惠民方面上,团队为当地中小学带去了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堂”:教小朋友打匹克球、体验传统民俗项目、设计趣味运动小游戏,让小朋友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助力乡村发展上,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帮助农户在山里采摘李子、卖蜂蜜,让帮扶落到实处。

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帮扶太坪村李子园销售李子

从体育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到农户收到外地订单时的笑脸,这些细微的温暖,正是青春力量扎根基层的生动注脚。

四、双向成长: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这场实践活动不仅是学子们服务基层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成长的课堂。在与村民的相处中,他们学会了用方言拉近距离,用耐心化解沟通难题;在拍摄“跑团”活动时,他们举着沉重的相机奔跑,努力跟上团队,寻求最完美的拍摄效果;在协调多方资源推进活动时,他们体会到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责任重量。

与此同时,乡村也给予青年人成长的养分与认可。南漳县的孩子们舍不得志愿者离开,不停地询问“你们明天还会来上课吗?”;农户为感谢大家帮助卖李子,额外送给大家两百斤李子。这种双向的温暖,正是“三下乡”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在南漳的实践,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赋能振兴,用担当诠释青春,不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实践答卷”,更证明了: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就能在广阔天地中绽放最绚丽的芳华。这份答卷,写在南漳的沃土上,也写在了中国青年服务基层的时代篇章里。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