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网络陷阱就在身边?武汉名家送上“护娃指南”
2025-07-26 19:07: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亚茹 刘一儒 李芸

活动现场

未成年人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网络猥亵等侵害行为,需要多方合力。7月26日下午,时值中小学暑期,武汉“名家论坛”第676期讲座在武汉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办。讲座特邀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心尖上的检察·小雪姐姐”法治宣讲团成员阮雪芹,与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周菁,从“法律+心理”双重视角,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关键问题,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专业指导。

应对校园欺凌牢记“三不”“四步”

阮雪芹结合案例,讲解校园欺凌的法律界定与类型,包括肢体攻击、语言侮辱等显性行为,以及财物破坏、社交孤立、网络暴力等隐性形式。她对学生提出“三不原则”:不做欺凌者(严守法律底线)、不做被欺凌者(及时求助)、不做旁观者(勇于发声);为家长支招“四步行动法”,强调倾听共情、分级处理,以及取证、心理干预与法律维权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

周菁从心理层面剖析该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问题,如极端反社会人格倾向、长期霸凌导致的权力幻觉、群体犯罪的心理传染、家庭教育缺失、法律认知畸形等。她指出,当未成年人同时具备反社会倾向、暴力经验、群体怂恿和法律漏洞认知时,犯罪危害性可能远超成人,需全社会高度重视。

网络猥亵仍构成猥亵儿童罪

阮雪芹

阮雪芹明确,猥亵儿童罪即便无身体接触,通过网络软件诱骗、强迫儿童拍摄、传送暴露身体的不雅照片或视频,仍构成该罪,因其与实际接触儿童身体的猥亵行为社会危害性相同。常见类型有冒充同龄女孩交闺蜜、同龄男孩组cp、经纪人招募童星,套路多为甜蜜陷阱、信息获取、情感渗透、开始暴露、威胁升级。她提醒孩子遵循“三不原则”:不轻信、不搭理、不怕威胁;家长要加强网络监管,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识,发现异常及时报警,构建多方联动保护机制。周菁则从心理学角度强调,家长和孩子需建立家庭系统的心理安全,抵抗网络和经济诱惑,预防情绪价值缺失、情感系统崩塌等问题。

护好少年“钱袋子”与“心世界”

针对未成年人易遭遇的网络游戏骗局、追星诈骗、红包返利等,阮雪芹结合真实案例警示:“免费道具”“明星福利”等诱饵背后常藏诈骗套路,切勿将“两卡”及社交、支付账户出卖、租赁给犯罪分子,否则可能面临信用惩戒、法律处罚等。她呼吁家长加强反诈教育,保管好支付密码,不轻易设置免密支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和网络使用习惯,遇无法辨别之事或受侵害后,及时告知老师、家长并报案。周菁则强调,欺凌与诈骗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长期心理阴影,建议家长与老师避免二次伤害,通过专业心理支持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培养其抗挫折能力与社会适应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周菁

本次活动提供了可操作的未成年人保护方案。阮雪芹表示,检察机关将联合各方,严格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对校园欺凌、网络侵害等行为“零容忍”,并建议公众通过110报警电话或12309检察服务热线举报,构建多方联动保护机制。

有听众问到有哪些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资料,两位专家向听众推荐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官网的健康科普视频,以及湖北省检察院“鄂检在线”微信公众号的“心尖上的检查”普法微课堂。不少听众表示,这场讲座把法律条文变成了能直接上手的“护娃指南”,心理咨询师的分享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孩子内心的门。“以前总觉得校园欺凌、网络陷阱离自家孩子很远,听完才知道隐患就在身边。‘三不原则’‘四步行动法’这些干货记下来就能用,太实用了!”一位家长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说。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摄影:孟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