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叶彪
怎么拍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怎么在一部电影中拍出湖北特色?
8月12日,猎鹰计划“我心中的那座城——千里荆楚地”短片创作季终审路演在北京举行。本次短片创作季的导师团队阵容强大:艺术总监田壮壮、张律,文学总监梅峰,剪辑指导周新霞,总制片人郝为,艺术顾问王凯。
在接受新闻专访时,身为导演、制片人的田壮壮就青年创作者在剧本创作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给出了建议。他认为好作品源于生活提炼,湖北特色标签化、地域特色过浓或许会束缚作品,建议青年导演尝试从不同角度关注“千里荆楚地”的呈现。他还表示,因为创作跟很多年轻人在一起交流,于他而言也是一次学习。
“我心中的那座城 ——千里荆楚地”短片创作季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湖北省电影局、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电影家协会、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武汉星光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是猎鹰计划“我心中的那座城”主题系列创作的第二季,旨在培养影视创作新力量、用影像赋能地方文旅及社会经济发展。
本次短片创作季将最终确定5个主创团队,在湖北黄石、荆州、咸宁、建始、鹤峰五城落地拍摄五部短片,并集结成一部网络电影与观众见面。
超越地域标签,聚焦更广泛的感动与价值
本次“千里荆楚地”短片创作季收到的30部剧本涵盖了悬疑、爱情、科幻等多种题材。对于如何拍出具有湖北特色的作品这一问题,田壮壮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田壮壮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具有典型性,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它可以有湖北的标签,也可以没有。”因此,这也让他产生思考:过度强调湖北的地域特色,可能会对作品造成束缚。
他说,从目前青年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地方戏、民歌和口语化的表达。但田壮壮提出,我们究竟是要以城市为核心,还是借“千里荆楚地”这个大主题,去展现今天神州大地上那些让人感动、激励人或者值得纪念的事件和人物呢——作为青年创作者,这是一种尝试。他觉得,时间久了,所有导演、编剧们的所有电影作品都会留下足迹,见证着自身的成长。
他肯定了参加这次短片创作季的青年创作者们在作品的打磨上都十分认真,“他们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这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十分有趣,比如一些喜剧作品就很有特点。”
在田壮壮看来,30位年轻人的认真态度和对这次机会的珍惜,就是这次活动组织的成果。“让大家在这个经历中得到了锻炼,感受到了湖北生活的真实模样。30个剧本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工程,第一阶段无疑是努力且有收获的。”
贴近生活与观众共鸣,在交流中共同学习
创作是一件复杂的事,田壮壮从事电影行业和电影教育一辈子,他始终在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拍什么?应该把什么东西呈现给别人看?
围绕青年创作者在表达形式和故事讲述上存在的问题,田壮壮给出了具体建议,如:应挖掘用视听语言艺术表达动作、内心及情绪,而不应仅依赖语言表达;切忌把故事说得太满、拍摄过程想得太清楚,因为理念表述过多不利于二次创作,不妨丢掉主题、剧本及墨守成规的东西,凭当下感受去表达对故事内容和人物灵魂的理解……
田壮壮说,在这次短片创作季中,组织者没有给年轻人设置任何障碍和框框,而是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但作品完成后,要经过审查、传播,最终面向观众,而观众的反馈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我觉得很多导演可能会把创作看得过于艺术化,但我现在越来越不这样想了,”田壮壮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想法,“我觉得能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将其丰富,转换成高于生活,带有指导、普及、净化、美育意义的作品,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就是一部好作品。”
他还表示,真正的艺术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许多大作家的经典之作,历经百年仍能引发共鸣。因此,他希望所有创作者都能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尽可能地表达自己,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田壮壮指出,本次短片创作季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培养不出来的”。他认为,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丰富且有创意,不过有些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能不能成为一名导演,甚至是市场认可的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这个活动更多的是带有普及性质的一件事情”。
他还欣慰地说,在与很多年轻人的交流过程中,他自己也在学习,“这种相互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图片由新闻通讯员胡海清、叶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