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长江讲坛”开讲:诗是所有生命的合唱,解读诗歌与生命共鸣之美
2025-08-17 16:02: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谢宁

8月16日,长江讲坛迎来知名诗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弦,以《诗是所有生命的合唱》为主题展开演讲,线上线下近万人同步观看,互动热烈。

从民间到神话,搭建诗歌与生命的共鸣桥梁

胡弦从“来自民间和殿堂的歌声”切入,追溯“采风”传统——周代采诗官搜集民谣,留存文化、反映民情,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文艺工作者挖掘民间智慧的重要方式。他以法国画家米勒为例,阐释艺术“为劳苦者代言、传递慈悲”的使命,让听众理解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温度。

解读诗歌时,胡弦贯通中外经典:《诗经》里,《关雎》的纯美、《硕鼠》的控诉、《黍离》的“黍离之悲”,姜夔《扬州慢》对这一情感的延续,展现古典诗歌的情感传承;德国黑塞《花枝》、美国简·赫斯菲尔德受中国古典诗影响的创作,彰显诗歌跨文化的感染力,让听众看到诗歌突破语言边界的魅力。

象征与投射,解读诗歌的意象密码

在“象征的森林”篇章,胡弦以“诗人儿子怕树疼拔输液管”的暖心动故事,引出“自然是诗歌象征母体”的观点。波德莱尔《感应》里“自然是神殿与象征森林”的隐喻,薛涛《池上双鸟》的含蓄、勃莱《潜鸟的鸣叫》的深邃,搭配叶芝“诗人让自然易懂”的论断,层层拆解诗歌如何借自然意象传递哲思,让听众学会捕捉自然与诗歌共振的韵律。

谈及“物、景、境——自我的投射”,胡弦紧扣“人眼所见皆自我投射”核心,以里尔克《预感》、狄兰·托马斯《时代》、特朗斯特罗姆《写于1996年解冻》为例,解析诗人如何借物抒情,让“物”成为自我情感的分身,帮听众掌握诗歌“托物言志”的创作与赏析逻辑。

神话与互动,点燃诗歌探索热情

“神话:奇迹与回声”环节,胡弦用汉乐府《上邪》极致的情感宣誓,串联希腊卡瓦菲斯《祈祷》、博尔赫斯对“上帝”的独特书写,阐释“神话是人类梦幻与自我反思载体”的观点。互动中,听众主动请胡弦详解《上邪》,他从“山无陵”等誓言的意象张力,到“人类借神话突破认知边界又寻回声”的深度,生动解读这首诗的情感烈度与文化意义,引发弹幕刷屏点赞,让线上线下听众沉浸于诗歌与神话交织的奇妙世界。

共鸣与回响,播撒诗歌传承火种

讲座尾声,线上观众踊跃互动,“那一句讲得太精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留言,映照听众的沉浸与收获。胡弦这场演讲,不只是诗歌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诗歌唤醒生命感知”的启蒙——从民间烟火到神话哲思,从自然象征到自我投射,带领听众聆听诗歌里生命合唱的旋律。(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摄影:王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