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江云青受伤两月,近400人暖心守护
2025-08-22 16:02:00 来源:极目新闻

在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贯庄残疾人之家,一间由心理咨询室临时改造的小房间不大却很温馨。墙上贴着几幅写有“云青加油”的彩笔画,桌角温着鸡蛋汤的碗里冒着细雾,床前还放着一盒盒未拆封的营养品—— 这里,是“中国好人”江云青受伤后的休养地。

身为当地残疾人之家的管理员,这位身高仅1.2 米的“小巨人”,曾以残疾之躯撑起残障伙伴的“一片天”,更成了低保户们的“暖心依靠”。

今年6月18日,江云青在给残疾人之家农疗工坊抢收玉米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脑部、颈椎和脊柱受伤。卧床2个多月以来,他的病房成了爱心集聚地。残疾人之家的“家人”们轮流照料,曾经受他帮助的低保户自发探望,同为“好人”的志愿者鼓励陪伴,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嘘寒问暖。近400 位各界人士带着关怀接踵而至,这场跨越身份与距离的温暖接力,正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善意坚守的最好回应。

1.2米的“小巨人”撑起困难群体的希望

有着“袖珍巨人”美誉的江云青,他孝老爱亲、关爱特殊群体的事迹曾入选全国残疾人工作者典型案例。江云青的善举,更早已刻进箬横镇困难群众的生活里。

江云青出生于1964年,是土生土长的温岭箬横镇贯庄人。因为先天疾病,他的身高停滞在了1.2米。他却从未被局限困住,反而把“帮人”当成毕生事业:他用坚强和乐观面对风雨,不仅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走出阴霾,还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传递大爱,回馈社会。为让残障人士“有活干、有奔头”,他骑着三轮车跑遍周边企业找手工订单,又开辟农疗基地,带着大家种蔬菜、学技能;担心困难群众无钱应急,他牵头设立爱心账户,将农疗基地的部分收入存入其中,谁家有难处,他总能第一时间送去帮扶。

“我没做多少好事,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面对过往的付出,江云青总轻描淡写,可在受助者心中,他的帮助重若千钧。78岁的林玉领阿婆,家中三个儿女均为智力残障,一儿一女已离世,87岁的丈夫行动不便,全家曾陷入“吃饭都成问题”的困境。“是云青开车免费送我们去温岭办残疾证,跑前跑后帮着申请低保,没有他,我们家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林玉领的声音微微发颤。得知江云青受伤,她已第三次从8公里外的上叶村骑1个小时的三轮车赶来,哪怕只是坐一会儿,陪他说说话,她也觉得踏实:“云青是大好人,是我家的恩人。我老了,帮不上啥大忙,只能多来看看他。他以前帮我那么多,我不能忘了。”

高小根是独居老人,江云青对他来说是如亲人般的存在。帮他申请低保,逢年过节看他一个人冷清,陪他一起吃顿年夜饭。江云青的帮助,不仅让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精神上也有了依靠。“我没文化,啥也不会,以前连水电费都不会交,都是云青帮我。” 听说江云青受伤,他每天都要来,连水电费都是江云青帮他缴的。听说江云青受伤,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满是心疼:“云青身体本就不方便,如今受伤了更可怜。”高小根几乎每天都来探望,哪怕只是坐在床前看一眼,“看他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感恩奔赴,残障家人贴心守护“大家长”

如果说低保户的探望是“感恩的奔赴”,那么残疾人之家成员的照料,就是“家人的守护”。作为残疾人之家的“大家长”,江云青带领他们做手工、种农作物,帮助残障人士走出阴霾。如今江云青卧病在床,“家人们”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还排了值班表贴心照料:早上有人送点心,中午有人讲农疗基地的新鲜事,下午有人画画、讲故事给江云青听,晚上休息时刻大家围着他说说笑笑,病房里充满了温暖。

“云青,洗脸水端来了,不烫,你试试。”江志华端着搪瓷盆走进来,盆里的毛巾叠得整整齐齐。他先把毛巾拧干,接着给云青洗脸、擦手……这样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好几遍。

今年55岁的江志华是残疾人之家的老成员。这位独居汉,提起江云青,眼睛就红了。“我以前一个人过,连残疾证都不知道咋弄,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江志华说,是江云青看他难,主动跑镇里,帮他办残疾证、申请低保,还让他来到了残疾人之家,他才找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云青受伤卧床,江志华则主动承担起“贴身”的照料者职责。他索性搬来与江云青同住,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每天端来热好的点心,反复确认“烫吗?慢慢喝”;晚上备好热水,见江云青出汗就及时擦脸。“他对我好,我照顾他是应该的。”简单的一句话,藏着最朴素的感恩。

聋哑人小志,虽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谢,却用画笔传递心意。6年前,小志陷入人生低谷,是江云青拉着他加入残疾人之家,发现他心灵手巧后,让他先学手工活再教给其他成员。如今小志有了稳定收入,得知江云青受伤,他每天画一幅画送到房间—— 从“云青叔叔加油”到“今天阳光明媚”,再到农疗基地的日常,每一幅画里,都藏着他最朴素的牵挂。“云青是我的恩人,我只能用画画告诉他,我们都等着他好起来,一起去农疗基地干活。”小志通过手语表达了藏在心里的话。

哪怕躺在床上,江云青也没忘了“操心”别人。大家围着他聊天,他听着听着,就会叮嘱:“等我好了,再去跑几个订单,兄弟们还等着活干呢;农疗基地的玉米播种下去,要记得定期浇水;你们去田里干活,过马路一定要看车,别着急;还有,要守着残疾人之家的规矩,等我好了能站起来了给你们做大餐吃。”

箬横镇残联专职委员江于萍听着这些话,眼眶红润了:“他都这样了,还想着别人。他帮过的人太多了,现在大家来照顾他,都是真心实意地,这就是爱心的双向奔赴。”

好人帮好人,捐款却被他一一婉拒

“好人帮好人”的故事,也在江云青的病房里不断上演。

“云青,你农疗基地的玉米下次给我留点,我买了送孤寡老人……”江云青在住院的20多天里,“中国好人”张金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他会帮江云青翻身,陪他聊公益的事,有时带点新鲜水果。“我们一起做公益,他自己身体残疾,这么不容易还帮助那么多人,实在令人佩服。”阿华说,云青出院后,他每天也会雷打不动地发视频问候,希望自己的鼓励能帮助他走出这段艰难的日子。

“台州好人”江春芳也常来。她会带本故事会,坐在床边读给江云青听;也会给云青买饮料和他爱吃的泡虾,和他分享做公益的事,“怕他闷,多跟他聊聊,心情好得快。云青总说,好人要一起帮更多人,现在他躺在床上,我们更要把这份心传下去。”江春芳说。

前段时间,箬横青鸽志愿队发起了捐款想帮江云青一把。不少探望他的人也主动递上钱,却全被他婉拒了。“钱我不能要,捐给更需要的人。我没做多少事,这些都是该做的。”在他心里,在卧床休养的2个多月时间里,三四百人来看他,这份实在的温暖,早就比任何物质都珍贵。还有些江云青不认识的“好人”,放下慰问品就悄悄离开,问起是谁,只说“我是跟你一样的好人,只想给你送温暖。”

江云青望着满墙的画、床边的慰问品,脸上满是感动:“从住院到现在两个多月,来的人得有三四百人了。等我好起来,一定比以前做得更好,帮助更多人,好好回报社会!”

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爱心守护,不仅是对一位好人的致敬,更让“善意循环”的种子深深扎根,让好人精神在双向奔赴中不断传递。

(图文来源:温岭市融媒体中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