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刘永江
9月4日,天门市“天天悦读·书香政协”读书交流会上,与会者分享了传记文学作者彭四平撰写的《记者穆青》(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16年)。
《记者穆青》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波澜壮阔的一生。全书10章,从1937年穆青16岁参加八路军写起,直到2003年10月11日穆青去世,翔实地介绍了穆青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在新华社社长岗位上运筹帷幄的睿智与魄力,以及晚年生活的安逸闲情。作者用平实的笔调,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勿忘人民”哺育之恩的一代名记的风采。
于书香中汲取力量,在岗位上践行初心。天门市政协委员刘凡在发言中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拜读《记者穆青》这部作品,她得以深入认识这位新闻巨匠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他的精神品格犹如明灯,照亮了我的阅读与思考之路。”
在时代褶皱中寻找人性之光。天门市政协委员张应兵说:“《记者穆青》不仅为我树立了如何学习、生活、工作的标杆,更是给了我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的洪流如何汹涌,那些最基本的人文价值——真实、善良、美——永远不会过时。”
与人民共振,为时代立传。天门市政协委员向玲利表示,读完《记者穆青》这本书,她仿佛完成了一次与新闻前辈的深度对话,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杰出记者的职业历程,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人民情怀和精神力量。
以穆青精神为指引,践行使命与担当。天门市政协委员吴君说,《记者穆青》生动展现了穆青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他两上红旗渠,四访宁陵,七回兰考,八下扶沟,九进辉县,他捧着一颗炽热的心,把对人民的赤诚之爱,洒遍中原大地,展现了一代‘新闻大家’风范。”
丹心献家国,赤诚写春秋。天门市政协委员范珍说,“勿忘人民”,是穆青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新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他明确提出,只有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把人民的疾苦、人民的欢乐、人民的要求放在心上,才能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主动地关心人民的冷暖”。
在真实与情怀中汲取力量。天门市政协委员陆昌盛说,作为一名记者,穆青先生以其敏锐的新闻视角和精湛的笔墨,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他的新闻作品,不是简单的事件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笔下的人物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承载着时代精神温度与光辉。”
执笔照初心,履职践民声。天门市政协委员颜雅文说,《记者穆青》中,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为了一篇反映农村改革的报道,他曾带着团队五赴基层,对稿件反复打磨二十余遍,甚至为一个数据的准确性走访十多位村民。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较真,近乎“苛刻”的执着,映射出的是对责任的极致坚守。
在基层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天门市政协委员张剑说:“我认真研读《记者穆青》一书,字里行间生动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深沉的生命力量。穆青同志的采访笔记浸透汗水与泥土,其报道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在于字字句句源于扎实的行走与深切的体察。”
扎根泥土,履职为民。天门市政协委员程良说:“穆青同志用他的笔为人民鼓与呼,我们政协委员则要用我们的行动为乡村谋发展,以穆青同志‘勿忘人民’的精神为灯塔,永葆扎根泥土的本色,担当履职为民的使命。”
感受新闻的温度与力量。天门市政协委员刘会娟说:“穆青那种‘勿忘人民’的职业信念宛如一盏明灯。他告诉我们,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温度;不仅要记录事件,更要启迪思想;不仅要反映现实,更要引领未来。记者手中的笔有着千钧重量,因为它承载着人民的期待和时代的责任。”
这场读书会上,大家的感言情真意切,发言掷地有声。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先生在《记者穆青》序言中所说:穆青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史诗般的新闻作品,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新闻界的历史性地位,成为继邹韬奋、范长江和邓拓之后又一个为人尊崇,值得学习的新闻记者。(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