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做客“荆楚社科讲坛”和“山西社科大讲堂”,主讲《追寻楚脉》。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通讯员朱京阳、刘英珍)“从历史上来看,鄂晋两地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尤其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人物身上——伯牙与关公。”9月12日,“荆楚社科讲坛”走出湖北、走进山西博物院,于三晋大地展开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著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以《追寻楚脉》为题,溯源楚文化的深厚底蕴、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讲座伊始,刘玉堂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和关公“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的历史典故为引,将鄂晋文化交融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他说,无论是晋国伯牙与楚人钟子期相遇所承载的知音文化,还是关公一生贯穿湖北与山西的传奇,都印证了鄂晋两地文化血脉相连、精神相通的深厚根基。
作为深耕楚文化数十年的权威学者,刘玉堂以六个凝练精到的成语,系统梳理出楚文化的“六大精神脉络”:“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每一条“楚脉”既有扎实的文献支撑,也有丰富的考古实证,更辅以鲜活的历史故事,全面展现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在阐释“筚路蓝缕”时,刘玉堂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该成语,强调其象征着楚人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传统,并以楚国从最初五十里疆域扩展至五千里的史实,印证这一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讲解“大象无形”时,他从楚共王“楚人失弓,楚人得之”的典故出发,延伸至孔子“人失弓,人得之”的天下胸怀,乃至老子“失弓,得弓”的哲学思辨,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谈及“一鸣惊人”,刘玉堂以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点明创新是楚文化的核心特质,并借助湖北考古发现的迄今最早帽子、袜子、麻鞋,以及仅重39克、“薄如蝉翼”的战国连衣裙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楚人卓越的创造智慧。在“上善若水”部分,他引用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名句,阐释其蕴含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讲述“九死未悔”时,刘玉堂以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为核心,介绍其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于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首,彰显其爱国精神的深远影响力。解读“一诺千金”时,则以西汉初年“宁要季布一诺,不要黄金千两”的千古美谈,深刻揭示诚信在楚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讲座由湖北省社科联与山西省社科联共同策划组织,是“荆楚社科讲坛”与“山西社科大讲堂”的首次牵手,亦是两省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一次深度互动交流。讲座现场,荆州市社科联与太原市社科联、长江大学与山西财经大学、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与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开展了社科普及结对共建活动,并赠送了《楚脉千秋》《江流楚天——湖北千里长江行》等科普读物。
据悉,今年10月,山西省社科联将奔赴湖北,把“山西社科大讲堂”的三晋文化盛宴带到荆楚大地。这场双向奔赴的社科文化互动交流,将进一步凝聚两省社科普及合力,为湖北支点建设、建设山西重要实验区注入强劲社科动能,共同以社科之智助力中部地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