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纽约9月26日电(记者 杨士龙)如何撰写近250年历史,在美国国内一直是激烈争锋的政治与学术话题。特朗普政府3月以来多次表示,将整顿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公园,让博物馆的历史叙事更多展现美国“光明向上”的历史。
这一行动旨在迎合以共和党为代表的保守右翼势力,颠覆民主党长期以来的左翼政策沉淀,重塑美国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也有人将其称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发动的“文化战争”的一部分。
历史如何书写
华盛顿的国家广场两侧汇集着多家博物馆。其中,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和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三大族裔博物馆的建立与展陈充满争议,反映美国社会一个深层矛盾,即美国各族裔“谁的历史应被讲述,应如何被讲述”。这一争论的本质是对各自族群在国家身份中占据何种角色的争夺。
这是2022年5月17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美国,很多人认同犹太人和印第安人历史上都经历过大屠杀。然而,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数百年悲惨历史是否应被定义为“种族大屠杀”存在争议。
一部分保守派历史学者辩称,印第安人的遭遇不应被视作蓄意实施的种族灭绝,当时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人带来的天花和瘟疫等疾病,欧洲殖民者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土地和资源,而非消灭印第安人。鉴于此,2004年落成的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重点展示原住民的传统艺术、当代生活、政治斗争和文化复兴,却对原住民历史上遭受的暴力和灭绝事件闭口不谈。这样的展陈方式引发另一部分历史学者不满。他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刻意回避了印第安人历史上的最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大屠杀。
这是2022年5月17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里的服饰和面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问世则经历了漫长过程。早在1915年,美国非裔退伍军人就提出要建一个专门表彰非裔对美国贡献的博物馆,但直到2003年,国会才正式批准建立非裔博物馆。2012年,博物馆奠基,四年后于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任内对公众开放。
相比之下,专门纪念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屠杀的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创建过程则要顺利得多。1978年,时任总统卡特设立“总统大屠杀委员会”。1980年,国会授权在国家广场附近建造博物馆。1993年,博物馆建成开放。此博物馆顺利落成,一方面与犹太人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有关;另一方面,打败纳粹德国、拯救犹太人的历史彰显了美国的光辉形象,美国主流社会当然乐意讲述这段“光明”历史。
然而,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建成开放招致非裔和印第安原住民不满。他们认为大屠杀发生在欧洲,美国不是大屠杀的主要受害者,为什么要在象征国家记忆和历史的国家广场优先建立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却回避美国奴役非裔民众、屠杀印第安人的黑暗历史?
历史由谁定义
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同属史密森学会。史密森学会每年预算超过10亿美元,其中62%来自美国政府资助。特朗普政府此次剑指美国博物馆,旗下拥有21家博物馆的史密森学会首当其冲。
今年3月,白宫发布行政令,强调要在史密森学会的博物馆系统内清理“贬低美国价值观、破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8月,特朗普再次签署行政令,要求收紧联邦资金审批,还暗示或“断供”史密森学会的联邦资金。9月17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将优先把联邦资金提供给聚焦“爱国教育”的项目,即“以准确、诚实与令人鼓舞的方式呈现美国历史”。
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者柯必德说,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完全不恰当”,通过行政令来干预博物馆展览,是“超越权限的行为”。他认为,剑指博物馆与特朗普政府向美国大学“开战”一脉相承,一旦全面实施,将对美国历史研究、文化展示、科学、教育与医疗等领域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后果”。
在特朗普政府开启文化整顿前,美国博物馆界倾向于多角度、多元化解释并反省历史,在展览内容上倾向于强化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的视角。这些群体大多是民主党支持者。然而,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右翼思潮在美国回归。在冠冕堂皇的原因背后,特朗普政府有意保护的其实是利于白人叙事的历史。
这场“文化战争”也映射出愈演愈烈的美国党争。共和党反对民主党倡导的所谓“觉醒”文化、多元化和反种族主义等思潮,整顿博物馆则深得共和党铁杆支持者拥护。
警惕沉渣泛起
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者夏洛特·布鲁克斯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与之前共和党的政策明显不同,以往的“文化战争”通常不明显表露种族主义倾向,只会以“狗哨政治”的暗示方式出现。所谓“狗哨政治”,指政客通过隐晦语言向特定群体传递信息,同时避免引起其他群体的反感或注意。
这是2024年3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的潮汐湖畔拍摄的樱花和马丁·路德·金的雕塑。新华社发(亚伦摄)
例如在1976年总统竞选中,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经常提到“福利女王”的故事,即芝加哥一名非裔女性靠骗取政府福利大肆致富。这一说法迎合了白人选民认为福利制度遭滥用的不满。
布鲁克斯认为,特朗普政府奉行源自欧洲极右翼势力的所谓“替代理论”,声称美国的精英阶层、自由派等正故意推动移民和少数族裔人口在美国增长,从而替代白人基督徒,进而彻底改变国家的文化与政治。特朗普在多个场合提到非法移民正“入侵”美国等字眼,就是与“替代理论”的信徒遥相呼应。
“订阅堆栈”和“心灵之战”网站等美媒注意到,白宫办公厅副主任斯蒂芬·米勒9月21日为遭枪杀的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所作悼词,不免让人联想到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1932年所作的《暴风雨将至》演讲。米勒与戈培尔都将己方比作“暴风雨”与“猛醒”的人,都声称要拯救己方所代表的文明。
布鲁克斯强调,从之前的“暗示”手法到现在的“公开”挑战,“文化战争”或已超出价值观斗争范畴,走向一种制度化的种族主义叙事重写。
特朗普政府在何种情况下会“鸣金收兵”、结束文化整顿,目前尚不可知。无论如何,美国关乎国家身份和记忆的话语权之争一直在撕裂美国社会,也势必随着左右翼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制造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