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城书房,探秘长江“神奇动物”
2025-09-27 17:16: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孙瑾杰

9月27日,长江文明系列活动第2期《神奇动物:寻访“长江的微笑”》在武汉江城书房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由武汉图书馆主办,特邀长江文化研究者、荆楚诗词旅游推介官袁智担任主讲,深入解读长江流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带领公众深入探索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奥秘。

湿地生命网络:长江不仅是水道,更是生态廊道

长江,这条横贯中国的黄金水道,不仅滋养着五千年文明,更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基因库。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到东海之滨的潮汐沙洲,江豚逐浪、鱼群洄游、候鸟翔集,构成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画卷。

在袁智对长江生态从高原到河口的讲述中,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照片,呈现了生活在长江源头青藏高原的雪豹、藏羚羊等雪域精灵;上游峡谷激流中,适应急流环境的裂腹鱼等特有鱼类;当长江进入中游江汉湖群,开阔的水域成为候鸟的天堂,白鹳、天鹅、中华秋沙鸭等数以万计水鸟在此越冬;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动态变化的沙洲滩涂持续创造着新的生态空间,是迁徙鸟类的“补给站”。长江湿地如同串联的珍珠,为不同生态位的动物提供了生存舞台。

专家深度解读:从江豚微笑看长江生态变迁

活动系统展示了长江流域代表性物种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水中精灵”江豚,憨态可掬,是长江生态的旗舰物种。

据介绍,这些仅存于长江流域的淡水豚类,在中下游的沙洲浅滩捕食嬉戏,它们的种群数量的增长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改善。

与此同时,中华鲟、鲥鱼等洄游鱼类沿着祖辈的路线往返于江湖之间,完成生命的轮回,而湿地植被构成的“水下森林”,则为它们提供了产卵和育幼的理想场所。

“鱼类富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类的食物,但为了保护这些长江自然生态的鱼,我们的科学家费尽了心思,让科技游进鱼塘,实现人工养殖。但有一些鱼类无法人工养殖,我们只能通过进一步保护生态来保护他们。”袁智建议大家去中国科学院水生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实地参观感受动植物的共生关系。武汉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让更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理解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行动。”

互动体验升级:打造沉浸式长江生态课堂

“四川樟茶鸭、重庆酸萝卜老鸭汤、武汉周黑鸭、南京盐水鸭板鸭等,大家发现没有,长江沿线城市都爱吃鸭子?”活动中,有趣的提问吸引了听众的注意,从长江自然生态到地方饮食文化,从水坝鱼道的关系到不同鱼类的养殖……内容充实而有趣。活动设置了多个环节增强参与感:袁智重点推荐《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优质读物,并以书中的图片为案例,讲解长江的生态变迁。

据了解,本次长江文明系列活动将持续至11月,通过自然长江、人文长江和江汉交汇三个板块,多维度、沉浸式解读长江,还将推出citywalk游学之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