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岩教授做客长江讲坛,解读“王安石晚年诗歌”
2025-09-27 20:21: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9月27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林岩受邀做客长江讲坛,以“半山园里的王荆公——王安石的江宁退居与诗歌之‘晚期风格’”为题,为听众带来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感染力的讲座。听众们循着林教授的讲述,悄然沉浸于王安石晚年的历史图景中,探寻其诗歌中幽微深邃的精神世界。

讲座伊始,林岩以1077年王安石辞相退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关键切入点,点明这位十一世纪改革家在人生最后十年的深刻精神转向。“丧子之痛的沉重、政治理想的幻灭、人际关系的疏离,共同交织成他内心‘巨大的孤独感’。”林岩语气沉静却饱含共情,“但正是这份孤独,成了他寻找生命安顿的契机——在半山园中,他研读《字说》、参悟佛理,更以海量诗歌创作为出口,最终与生命的痛苦达成了和解。”

为让听众更直观感受历史场景,林岩援引《东轩笔录》《避暑录话》等宋人笔记中的记载,生动还原王安石的晚年生活。当他念出叶梦得笔下“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僧榻而睡”的文字时,现场仿佛浮现出那位卸下官袍的老者,骑驴穿行于钟山小径的身影。

进入讲座核心部分,林岩系统拆解了王安石晚年诗歌的“晚期风格”。他指出,王安石通过反复揣摩唐人诗歌的精髓,在集句诗的创作中,淬炼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观物型”绝句,语言凝练如刀削;同时,佛禅思想的浸润,又为其“沉思型”绝句注入深沉克制的精神底色。林岩特别强调,绝句之所以能成为王安石晚年创作的核心载体,正是因为它“精准容纳了他多方面的表达需求”,让他在看似冲突的艺术探索中,最终凝聚成独树一帜的“晚期风格”。

林岩提出,王安石的“退居创作”并非孤例:陆游晚年诗歌创作超六千首,辛弃疾两度退隐期间的词作占其全集三分之二,苏轼、范成大、杨万里等大家,亦在晚年留下丰富创作。“若我们不再将文学追求简单视为‘顺理成章的精进’,而是看作退居时期‘自我冲突与内在调适’的结晶,便能以全新视角,读懂这些作家晚年作品中的生命重量。”

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位年轻读者提问:“王安石晚年的内心,是否真正达成了和解?”林岩坦然回应:“他的内心始终处在‘对抗与挣扎’中,但从未低头。正是这份内在张力,推着他在诗歌里寻找精神出路。”他进一步阐释:“王安石用一生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从不是不曾经历困境,而是在痛苦中不被打败,将磨难淬炼成笔下的诗行。”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摄影:王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